玉米提煉乙醇耗能

生物燃料(biofuel)由農作物提煉而成,只要用簡單技術,便可將農作物中的澱粉、糖或油等成分變成液體燃料。生物燃料主要有兩類,即從甘蔗、玉米、黃豆等提取的乙醇(ethanol),及由植物油轉化的生物柴油(biodiesel)。人類過度使用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將本來儲存在地底深處的碳元素,變成二氧化碳釋放到大氣中,導致氣候變化危機。目前,交通運輸排放的二氧化碳,大約佔全球溫室氣體總量一成三,其中三分之二來自陸路交通。因此,歐美近年大力鼓吹以生物燃料取代部分傳統的汽車燃油,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手段。

然而,生物燃料的整體減排成效,未必如人們想像般理想。一些研究顯示,由玉米提煉乙醇至應用到汽車上,整個過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只是稍稍低於或甚至高於生產和使用傳統汽油造成的排放。這是因為提煉和運送生物燃料亦要耗費能源,種植玉米又使用大量化肥,而化肥也是石油製品,生產過程中釋放二氧化碳。巴西出產的甘蔗乙醇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遠比傳統燃油少,除了由於甘蔗比其他農作物能提供較多能量,還因為巴西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可以減少使用機器時燃煤發電。但這些特殊條件未必能在其他國家重複。

此外,如果種植這些農作物不得其法,更會破壞生態環境。在印尼,不法商人為了種植更多棕櫚生產食用油和提煉乙醇圖利,不惜砍伐原始森林或破壞泥炭沼澤。在巴西,甘蔗園亦入侵亞馬遜原始森林。諷刺的是,原始森林和泥炭沼澤原鎖住大自然的二氧化碳,破壞這些生態系統,勢必釋放二氧化碳而加劇氣候變化

引發糧食危機恐慌

最近,國際糧食格價上漲,引發糧食危機的恐慌,這和生物燃料亦有關係。美國總統布殊在2005年推出《新能源法案》,鼓吹發展生物燃料。他最近的目標,是美國在2017年生產三百五十億加侖生物燃料,提升至2030年生產六百億加侖。在政策推動下,這個生產世界四成玉米的農業大國,已經有兩成玉米用於提煉生物燃料。在2006年,美國投入四千二百萬噸玉米生產乙醇,按照全球平均食品消費水平計算,足可以滿足一點三五億人口整整一年的消耗。汽車與人爭奪糧食,難怪世界糧食市場出現混亂。

在利用生物燃料的同時,我們必須確保它能有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及生產過程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可是,歐盟和美國在未有深入研究這些問題前已一頭栽進去,造成上述各種問題。歐盟原定在今年立法,規定在2020年,一成的汽車燃料來自生物燃料,但政策受到各方質疑,歐盟在壓力下正考慮擱置立法。

促制定汽油效益標準

其實,減少來自陸路交通的二氧化碳,最有效方法是提升汽車的能源效益。美國一方面大力發展生物燃料,但另一方面她已有足足二十年並無更新其汽油效益標準(fuel economy standards)。目前,美國每年消耗七十五億桶石油,預計到2030年消耗量會增加三成至九十八億桶,其中大部分增長將來自對汽油的需求(人口和汽車數目上升)。在這情況下,即使美國達到布殊政府定下的2030年生物燃料發展目標,亦無助美國減低對石油的依賴,更不用說減少溫室氣體。

綠色和平歐盟辦事處正向歐盟政府施壓,要求立法制定強制性的汽油效益標準,規定生產商出產的新車,平均每公里不能排放多於一百二十克二氧化碳。其實,歐盟的汽車生產商早已能夠生產符合這一標準的車輛,但它們往往推廣標榜豪華奢侈的「食油」汽車,因而歐盟生產的新車平均每公里排放一百六十克二氧化碳,個別型號的平均每公里排放更超過一百八十克。

如果處理不當,生物燃料將會給環境帶來更多災難。與其將希望投放在這種充滿不明因素的能源上,倒不如立即節約能源和提升汽車效能,對保護環境更有保證。

(作者是綠色和平項目主任楊凱珊。本文曾刊登於星島日報,2008年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