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綠色和平項目經理張韻琪
本文亦刊登於星島日報綠色論壇(2012年3月12日) 

由最初部分特首選舉參選人迴避環保團體的邀請,到最後三位候選人答應同台論政,幾經波折,特首候選人環保施政論壇終於圓滿舉行。當各大媒體每天均充斥著個別候選人的「黑材料」之際,三人能在論壇上專心一意比拼政綱和施政理念,著實為這場污煙瘴氣的特首選舉帶來一點兒清新氣象。

細心分析各人當日的發言,除了興建「超級焚化爐」和開放電力市場,三人對其他改善環境的具體措施,立場其實大同小異:被問及大型基建工程可能破壞環境,大家都說要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估;提及跨境污染,大家都強調與內地政府部門合作。在綠色是政治正確的今天,無人敢公然向環保說不。可是,單靠這是說辭就能確保環境政策得以落實嗎?

本會代表在論壇上指出,特區政府因懼怕觸動大財團的既得利益,在推行許多環境政策時軟弱無力,並詢問候選人一旦當選,將如何處理與大財團的關係。唐英年回應說,將要求工商界負起更多企業社會責任。梁振英則認為,工商界若要在香港「長做長有」,必須在利潤和公眾利益之間作平衡;他揚言只要政策合理,不會害怕開罪大財團。何俊仁批評選舉制度是問題的根源,主張透過推行普選,遏止官商勾結及利益輸送。

我們提出上述問題,著眼點在於大財團是香港環境施政的其中一項主要阻力。雖然特區政府過往常常高叫可持續發展的口號,但到實際行動時往往予人向大財團傾斜、妄顧環境利益的印象。以監管兩電例,社會大眾都明白必須改變以投資額計算電力公司利潤的方法,才能根治兩電過度投資發電設備造成浪費的禍害。可是,政府在2008年制定新一期《管制協議計劃》時放過了電力公司,更令市民至今仍然受到兩電每年大喊加費的威脅。

另一例子是,最近政府拋出25處填海選址作公眾諮詢,理由是為了應付長遠由人口增長帶來的住屋需求。我們不禁問:政府根據什麼作出未來人口的預測?即使填了海增加了土地,政府能確保樓價是市民能負擔的嗎?計劃最終的結果會否是肥了地產商的荷包,破壞了海洋生態,大部分市民卻分不到半點好處?

很多環境破壞並非無可避免,很多環境問題也有解決方案,特首候選人都能侃侃而談各式各樣的環保措施。然而,經驗告訴我們,事情的關鍵其實在於,政府會否拿出勇氣和決心,扳動大財團的既得利益,在環境保護的戰場上勇往直前。

在環境施政論壇之前,香港從未試過有從政者坐上數小時,接受公眾就環保議題的質詢,各候選人為這場較量努力作準備,應該受到肯定。就他日如何處理和大財團的關係,我們今天立此存照,無論誰人當選,希望他能履行當天的承諾,不負市民所望。

 

你有何意見?

 

 

Could not load latest updates from site: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