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韻琪  綠色和平項目經理
本文亦刊登於星島日報綠色論壇 (2012年7月30日)

特首梁振英先生與其班底上任還未夠一個月,已經火頭處處,烽煙四起。特首與高官說急市民所急,說會多聽意見,但主流民意卻對此有彈無讚。如果政府不想落區變成「做騷」,關鍵在於三個「人」字。

©Greenpeace/John Novis

 

走入人群說人話加強互信

第一,講「人話」,而非講「官話」。政府官員如果仍以為遊花園就能迴避問題,或者打算支吾以對就能蒙混過關,顯然是與時代脫節。打官腔如:「不評論個別事件」、「已進行司法程序不評論」、「政府是按一貫的程序處理事件」等,往往適得其反,令大眾更懷疑政府是否有所隱瞞。

舉一個真實的例子:綠色和平五月份揭發了百佳、惠康和吉之島三大超市的供港菜場源頭農藥濫用情況嚴峻,並在相關的菜場土壤與水樣本找到違禁農藥和多種農藥殘留,而施藥的菜場工人既不清楚使用的是甚麼農藥,就連防範農藥的裝備如口罩或手套也沒有,可見菜場監督與管理甚為鬆散。綠色和平發布調查結果後,雖然政府官員很快就願意跟我們會面,但在人贓並獲的前提下,官員們仍只是重申現時供港菜場制度行之有效,沒重大問題。而就有問題的菜場,香港政府只會按一貫的程序交給廣東省相關部門跟進。我們再三要求了解到底政府如何抽查與監督菜場,他們只是重彈老調,就連我們想知道的最基本資料,如政府檢測的農藥清單,也以「這是保密資料,不能公開」完事。這種「你有你問,我有我講」的態度和回應,又怎能有效加強官民溝通與互信呢?

第二,要走入「人群」,而非走入程序。坦白說,政府部門現時的公眾諮詢簡直是多不勝數。與環保相關的諮詢,例如改善空氣質素、停車熄匙、垃圾徵費、應對氣候變化、淘汰鎢絲燈膽、綠色珠三角優質生活圈等等,更不用說眾多城市規劃與發展項目的諮詢,市民或民間團體也疲於奔命。你會問,政府發表諮詢文件,再將市民意見放入政策草擬的考慮過程,有何不妥?問題是,政府是否真心真意想了解民意,或只是打算循例完事?如果是前者,政府必須中立地、就諮詢政策給予充分材料,包括各方案的好處與壞處,以及讓公眾與媒體有足夠的時間在民間推展討論。

遺憾的是,現時的諮詢往往只走程序。試問,淘汰鎢絲燈膽諮詢三個月,討論如何應對氣候變化也是三個月,但那件事情需較長的時間凝聚社會共識呢?同時,政府在諮詢時的導向與態度已非常明顯,例如氣候變化的文件就一面倒鼓吹增加核電作為減排的主要手段,形容核電為「安全、潔淨與便宜」。政府這種預設立場,令有心參與的市民或團體打從開始已對諮詢失去信心,認為這是「假諮詢」,更不用寄望這種諮詢後政府會採納意見。

 

尊重所有民意 梳理矛盾

第三,最重要的是,聽民意不能偏聽,要尊重每把聲音,尊重人人都是進步的力量。這恰恰與特區政府愈來愈強的官本位意識,擺明車馬親疏有別的態度背道而馳。在開放多元的社會裏,縱然大家的立場或處事手法不同,但為官者至少要對其人民懷有信念,相信表達意見的人與團體也是希望社會有所改善和進步。況且,正正是因為社會上持份者太紛紜,政府的角色是要梳理之間的矛盾與落差,做出最合理的決定。

可惜,在民情洶湧的處境下,政府往往只是一心找「自己友」為政策保駕護航,而非坦誠地與反對者或關心的市民認真討論,耐心向社會解釋大眾的疑慮。更甚的,政府在巨大民意壓力下,不時仍想「霸王硬上弓」,這樣只會進一步撕裂官民應有的互信。

所謂「官字兩把口」。如果特首與高官們不抱持這「三個人」的原則,我擔心不久將來這「兩把口」會變成「問責高官五把口」,令香港只剩下單聲道。如是,市民與民間團體在強烈的無力感下,只會加快去到官民對立的臨界點,令政府施政更為困難。

Could not load latest updates from site: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