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綠色和平項目主任    朱江
原文刊於2018年10月1日《星島日報》


為期五個月的土地大辯論已經落幕,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下稱土供組)早在諮詢結束前,已向特首遞交只「憑印象」的七頁初步觀察報告,郊野公園邊陲地帶被列入五個熱議的土地選項。小組主席黃遠輝在諮詢前曾明言「陽光下難扭曲公眾公識」,然而,逾五萬名包括基層在內的市民,聯署要求優先開發棕地,保衛郊野公園,報告仍然篩選民意,更認同房協郊野邊陲的可行性研究。土供組當初的承諾,似乎只淪為空頭支票,如何說服市民政府會尊重民意?

土供組在過去五個月走遍香港十八區,嘗試說服港人「香港需要全方位覓地,增加土地供應」。政府口中的「覓地」,即開發新的土地,更企圖開發不可逆轉的自然資源,包括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及海洋。香港的土地問題,並非源於供應不足,而是規劃不公。有民間組織研究發現,政府一直未有善用和有效規劃現有土地,例如總數300公頃的閒置官地、723公頃未納入發展計劃的棕地和兩年後約滿,172公頃的粉嶺高爾夫球場。政府在未有善用以上土地資源,難以說服港人要掠奪犧牲大自然。

綜觀十八個土地供應選項,經過土供組初步觀察報告篩選後,結論可謂呼之欲出。儘管土供組主席黃遠輝承認報告缺乏數據支持,「溫馨提示」特首林鄭月娥在十月公佈的《施政報告》就土地供應內容應該避重就輕,屆時出台的政策是否與民意相符,還得拭目以待。

特首回頭是岸,叫停房協生態研究

針對郊野公園所謂「邊陲」的可行性研究及生態基線研究是上屆政府遺下的「爛攤子」,從房協的研究範圍清晰可見,所謂的「邊陲地帶」其實位於郊野公園範圍以內。根據《郊野公園條例》,郊野公園界線非常清晰,並無郊野公園「核心」「邊陲」之分,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與發展郊野公園無異,一旦發展,不但立下不良先例,與立法原意相違背,也對生態造成無可逆轉的破壞。

郊野公園無助解決基層市民的住屋問題,13個基層團體和13個環保團體於7月中發表「住屋郊野不對立」聯合聲明, 指出保衛郊野公園與解決基層住屋需求並非對立。有基層市民直言,開發郊野公園邊陲地帶需時十五年以上,是遠水不能救近火。顯然而見,郊野公園既然無法急市民所急,而且其康樂、生態價值等均無可取代,政府並無需要繼續房協的研究。


正視土地規劃,善用棕地

香港並非缺地,而是沒有善用。有民間團體研究發現,有723公頃棕地未納入任何規劃。棕地泛指新界已被破壞和受污染的土地,其中最惡名昭彰的是非法電子垃圾拆解場。早在2005年,綠色和平揭發全球電子垃圾借香港為中轉站,當年更發現新界粉嶺、恐龍坑一帶有91個露天電子垃圾處理場。今年,綠色和平再度調查,發現情況未有改善,更有擴散跡象,非法電子垃圾拆解場遍佈坪輋、上水、新田、元朗、天水圍等地方,更以短期方式營運,增加執法部門的舉證和檢控的困難。新界棕地的問題是未有地盡其用,政府一日未具體規劃棕地,釋放其潛力,實在難以說服公眾去用掠奪式、破壞大自然的方法開發土地。

郊野公園毗鄰市區,風景優美,是世界首屈一指的自然景觀。當聯合國的《21世紀議程》指出政府應在不破壞環境情況下規劃土地,享有適當住屋是基本人權時,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卻劍指郊野公園邊陲地帶為土地選項,實為一大倒退。郊野公園是全港市民的免費喘息空間,至今已獲逾五萬名香港市民響應,足見市民「保衛郊野」的意願,特首應順應民意,在施政報告對土地問題的政策,應以「做啱個餅,保衛郊野」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