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綠色和平項目主任 鄧敏琳
原文刊於2017年1月30日《明報》

香港是一個盲目追求物質的社會,我們為了生計疲於奔命,甚至無法好好善待自己、家人和朋友,排山倒海的廣告卻不斷在游說我們——買得愈多,生活就愈美好。不過,購物真的是幸福快樂的關鍵嗎?抑或只是消費社會塑造的迷思?你可有想過,一旦墮入這個永劫回歸的消費漩渦,可能無法自拔,我們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

「消費至死」是不少港人寫照

在消費社會,大量廣告鼓勵我們購買、丟棄,再追求新的商品,港人對於各式各樣的廣告習以為常,不斷追求「拋棄式消費」。綠色和平最新發表的《消費習慣與心理調查》(下稱「調查」)發現,很多人會受花多眼亂的市場推廣策略引誘,衝動購物,六成受訪者曾經因為「買一送一」、「免運費」等促銷策略而買下不需要的東西,三成人因「期間限定」而買下不喜歡的東西,也有逾七成人看到別人穿好看的衣服,也會跟着想買一件。可見外在環境令我們想要很多,衝動購物,結果卻得物無所用,只能丟棄。根據環保署數據,香港2015年紡織物棄置量高達11萬噸,相等於每分鐘丟棄1400件T恤。

「消費至死」其實是不少香港人的真實寫照。他們甚至依賴送禮來表達祝福,有時即使明知收禮人未必喜歡自己挑選的禮物,還是要硬着頭皮送。是次調查發現,僅有6%受訪者經常用「非送禮」的方式送上祝福。所以每逢聖誕節、新年等節日,都會出現「送護手霜」、「送曲奇餅」熱潮,彷彿只可透過物質,才能與他人建立關係。其實共享天倫不必依賴物質,有時候親手烹調一頓飯、製作一張小卡片,禮輕義重,反而更具心思。正如過往新年家家戶戶總愛親手製作賀年食品,如蘿蔔糕、豆沙角等,現在卻習慣購買一式一樣的賀年禮盒,雖然省時,卻失去獨一無二的味道,不禁讓人懷念和惋惜。

促銷等市場策略和送禮的氛圍固然令港人容易衝動購物,但不少人誤信「愈買愈快樂」的迷思,才是最根本的原因。調查發現,這個迷思的真相是「愈買愈寂寞」:高達八成香港人想藉穿上好看的衣服獲得自信,而且相信購物後會感到滿足和刺激。不過,有六成人認為這些滿足和興奮感在一日內就會消失,甚至有三成半人表示當購物的刺激感消失後,內心更加空虛。這些人更為了再度追求快感,於是繼續沉迷購物,猶如不斷擦火柴的小女孩一樣,陷入「購物——空虛——再購物」的惡性循環,最終只得一屋雜物,甚至加重經濟負擔——調查顯示,有超過八成人曾購買自己不能負擔的物品,更有九成受訪者會隱瞞購物使費,不想讓人覺得自己浪費金錢之餘,自己也覺得購物使費過於高昂。

新一年或許是時候反思

愛爾蘭文豪王爾德曾對時裝與潮流有以下評價:「何謂時尚?從藝術的角度來看,醜陋無比,必須半年一易。」現今時裝的淘汰速度,比王爾德的時代有過之而無不及,甚至每周新款,而人們對於「好看」的定義也不斷轉變,令人無所適從,失去美感和判斷力,只能盲從潮流,買下不適合自己的衣服。新一年,或許我們是時候反思:到底真正適合自己的服裝是什麼?經典、耐穿的衣服,是一輩子的時尚,不會穿兩三次就塵封在衣櫃,直至每年大掃除時,才把它棄置到堆填區。踏入雞年我們不妨開始過「減法生活」,逃離「亂買、亂堆、亂丟」的惡性循環,重新經營我們與自己以至與他人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