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綠色和平資深項目主任 楊凱珊
原文刊於2018年1月26日《立場新聞

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變化危機,發展可再生能源取代石化燃料,勢在必行。然而,不少人誤會再生能源昂貴,兼佔用很多土地,在凡事講求效益且地少人多的香港,尤其不切實際。實情卻是,可再生能源成本不斷下降。而隨著技術發展,可再生能源設施亦可融入城市之中,實在大有可為。

越來越多國家制訂政策,促進可再生能源市場的發展,形成規模效應,成功推動設備和服務成本下調。風能及太陽能價格,在超過 30 個國家比新產出的化石能源更便宜。據 Bloomberg New Energy Finance 預測,中國大型太陽能系統與煤炭的供電價格打成平手,20年後更會比煤炭低約六成。在香港,政府和兩電將於今年底實施「上網電價」政策,市民可以利用太陽能發電,以高於平均電價的價錢,賣給兩電。該政策有望吸引更多人投資再生能源,為推動市場發展和成本下降邁出重要一步。

土地問題方面,「集中式系統 (centralized generation system) 」,例如美國在沙漠鋪設一望無際的太陽能板,需要佔用大片土地。不過,近年亦愈來愈流行「分散式系統 (decentralized system) 」,即化整為零,在不同地點裝設規模小巧的設施,這種發電模式十分適合香港。理工大學估算,單是在全港建築物天台加裝太陽能板,便可滿足本地 6% 電力需求,這還未包括水塘、岩石坡、天橋上蓋等適合安裝太陽能板的空間。

可再生能源成本越來越具競爭力,密集都市又可採用分散發電模式,善用空間生產清潔能源;香港實在再無藉口,必須急起直追,跟上低碳潮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