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綠色和平資深項目主任  古偉牧

原文刊於《主場新聞》網站,2013年09月05日 

 

《利潤管制協議》入門一文,介紹了協議對市民的不公之處:電力公司可瘋狂加價,而市民就被迫全數承擔電力公司污染環境的責任。上次我邀請讀者思考改善方案,為政府出謀獻策,相信你也有些點子了吧?可惜,在整個中期檢討內,公開予市民參與的環節少之又少,而綠色和平就在當中親身經歷民意如何被黑洞吞噬,政府和兩電可說完美示範了何謂「閉門造車」,我願為此作見證人。

 

首先,政府其實在《利潤管制協議》中期檢討期間,曾舉行一場諮詢會,聽取獲邀團體的建議。不過,當中的內容和結果就猶如黑洞,有入無出。在毫無回應的情況下,團體根本無法得知政府和兩電如何看待建議,這絕對算不上溝通。

 

接著,綠色和平公開收集民意,並得到5000名中電客戶的簽名,要求中電承擔污染環境的責任。可惜,這些「民意」最後都不得其門而入,綠色和平只好在門外送上書信,邀請中電面談《利潤管制協議》檢討其中一項條款 - 節能目標。殊不知中電竟然作出玄妙難懂的回覆,重申《利潤管制協議》的節能目標是一項「公共政策」,然後拒絕就這項「公共政策」與團體溝通。所謂「公共政策」,不是理應邀請不同持份者參與討論嗎? 但竟然會成為拒絕溝通的原因,情況就像以捍衛民主為由,而拒絕普選一樣荒謬。

既然中電拒絕會面,綠色和平自然地嘗試要求環境局代為安排一次會面,希望把這個得到5000名市民支持的建議得到環境局和中電的回應。最後,環境局拒絕有關要求,原因更是吊詭:「(局方)認為不適宜召開 貴會在來信中所建議的三方會議,以免影響我們(局方)與電力公司的談判。」原來,《利潤管制協議》中期檢討是不容團體參與,5000名市民的意願亦給黑洞吞噬,真令人大開眼界。

 

原來在環境局眼中,環保團體在《利潤管制協議》中期檢討內不過是一個局外人,沒有權參與討論之餘,更會影響局方與電力公司的談判。正如中電所說,《利潤管制協議》是公共政策,絕對是眾人之事,但環境局竟選擇了與電力公司黑箱作業,公眾只能在局外等候中期檢討的結果。原來,《利潤管制協議》中期檢討就是這麼的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