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綠色和平項目主任  梁雅茜

原文刊於《主場新聞》網站,2014年4月3日

多年來經濟發展增速領先全國的廣東,終於到了須痛下決心轉型的時刻。

國家主席習近平寄望廣東在新一輪經濟中突圍,實現經濟結構的「騰籠換鳥、鳳凰涅槃」,但由GDP政績觀導致的環境問題在廣東愈發嚴峻,廣東亦接到了治理霧霾的軍令狀,珠三角地區更被寄予PM2.5水準率先達標的厚望。

廣東目前的環境危機和經濟瓶頸其實具有同構性,理論上,環境治理可形成倒逼產業「騰籠換鳥」的動力。但無論「騰籠換鳥」還是環境治理都需要沉得住氣的魄力,不再追求包含霧霾的GDP增速。被江蘇等省死死追趕的廣東是否有這個「guts」,將決定其改革成敗。

目前看來,為了保住8.5%的GDP增速的廣東只是簡單地騰乾淨珠三角的「籠」,污染和落後產能「測漏」到粵東粵西地區的趨勢很明顯。廣東政府在沒有太大治霾壓力的粵東粵西地區打造「籠子」,迎接珠三角飛來的骯髒的「老鳥」,其中包括不少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如陶瓷水泥等,大型火電廠和石化項目也紛紛上馬,不少項目讓人懷疑是否經過科學的論證。例如,地處東江上游地區的新豐縣就規劃9000畝地建設園區來承接轉移來的塗料產業;而湛江和茂名這樣的粵西化工重鎮其實已經飽受污染之苦,現在卻要承載更多。

這種把「老鳥」轉出去的做法,不但罔顧生態,更加劇社會不公,而至於具有區域傳播性的污染,最終只怕也會像禽流感一樣傳回來。

主政者亦須反思政績觀。實際上,早在習近平主政浙江時,就提出要科學發展,轉變政績觀。如今習近平主政中國,當然會繼續推進生態文明與科學發展。能否轉變傳統政績觀,是擺在廣東主政者面前的革命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