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總在細節中 ── 特區政府的環保口術

專題報導 - 2009-10-12
特首曾蔭權即將公佈他任內的第五份施政報告。想來報告內容早已定稿,而這幾天特首和他的一眾問責團隊,應該在為週三的演講辭及媒體的吹風會而努力中吧。

環保口術不會換來真正的環境改善,甚至只會令現存的問題變得更為嚴重。

早前政府向媒體放風指,特首會在週三推出的施政報告將空氣污染和氣候變化列為環境政策的重點。乍看以為曾特首改弦易轍,不再做「 氣候逃犯」,真心推出全面的 氣候變化政策及治理香港的空氣污染。但細看不同報道,才知道特首是在為他的「轉廢為能」大計──即焚化爐發電──偷換概念,企圖暗渡陳倉,將垃圾焚化講成為新型的「 清潔能源」。

隨著公關技巧的精進、特區政府政策文件的遣詞用字日臻完美。如果我們不留心政策內容的細節,有時還以為特區政府真的是關心環境保護。

硬銷焚化等於關注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是現今全球面對最大的環境問題,國際上就解決 氣候變化的方法已有共識,主要以節能及 可再生能源取代化石燃料,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所謂 可再生能源,是指用之不盡、取之不竭,並在使用過程中對環境沒有破壞的能源,例如 風能 太陽能等。

即使最先進的焚化技術也不可能杜絕產生致癌物二噁英,而且在香港缺乏垃圾分類的情況下,垃圾焚化意味大量可被回收再用的物料將被付之一炬,怎麼說也不可能是「 清潔能源」。如果特首真的在施政報告中將垃圾焚化稱之為「 可再生能源」,那只可能是他的Freudian Slip ── 表明自己不打算處理都市垃圾,並打算長期利用焚化爐吞噬無窮無盡的廢物。

一直以來特區政府沒有制定溫室氣體的減排目標及計劃,連具體的節能目標也欠奉,而可再生能源的目標又小得可憐,根本無人會相信曾特首關注 氣候變化。如今特首卻以此為擋箭牌,指鹿為馬兼偷換概念,妄圖想一石三鳥推動焚化爐上馬、逃避源頭減廢的工作﹐以及誇大香港的「可再生能源」比例,實在是「欺」人太甚。

環保口術形同引火自焚

令人擔心的是,特區政府在環境政策上「欺上瞞下」的情況已不是第一次出現,在氣候變化的「偽」工作上尤其明顯。

今天七月曾特首在出席立法會答問大會時,明目張瞻的將令人汗顏的「能源強度」指標當為減排目標,更指香港在氣候變化政策上做得比很多國家要好。但事實上香港過去十年的「碳強度」一直在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卻節節上升。加上迄今為止香港仍然沒有過一份氣候變化的政策,連做了一年多的研究報告,草稿仍杳杳無蹤。最近特區政府從大亞灣核電廠拿到「平價」核電,又宣稱確保了香港「清潔能源」的供應,似乎忘記了核電既不合乎成本效益,核廢料亦無法處理的事實。

現時環境局正就《空氣質素指標》的修訂進行公眾諮詢,建議以與香港現行標準類近的世衛中期標準作為新的《空氣質素指標》,卻不斷對外宣傳自己會採納世衛標準。這種強辭奪理、精神分裂的宣傳技倆,在近年特區的環境政策推銷術上可謂屢見不鮮。

特首及其問責團隊當然可以繼續玩這場文字遊戲,但這不過是飲鴆止渴、更是引火自焚。環保口術不會換來真正的環境改善,甚至只會令現存的問題變得更為嚴重;環保口術的濫用更會讓關心環境的議員、團體以至公眾對政府的言行失去信心,勢必令特區政府在推動它們的環境「偽」施政時舉步為艱。

本文作者為綠色和平項目經理陳宇輝,於2009年10月12日星島日報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