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40氣候變化會議 - 香港最大公關危機

專題報導 - 2010-05-13
香港特區政府熱衷搞形象工程,從飛龍標誌上的「畫龍添足」,到今年十一月主辦C40氣候變化會議,無非都是想發揮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的魅力。本來香 港主辦國際會議,迎接全球城市首腦,絕對是美事一樁。不過,俗語有云「獻醜不如藏拙」,特區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政策方面乏善足陳,實難了解其何以厚顏至此,膽敢主辦會議與全世界「分享」減排經驗。

本港建築物消耗全港八成九的電力,是香港最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頭,對「進貢」氣候變化實功不可沒。

不少耳熟能詳的城市均會出席十一月舉行的C40會議,包括紐約、芝加哥、墨爾本、阿姆斯特丹、首爾、倫敦等。以上各城市在應對 氣候變化問題上,做得比香港快,決心來得比香港大。先從各個城市的減排目標比較,上述城市都計畫在未來十至二十年間,將二氧化碳總量減排至少二成五。其中倫敦市更計畫在二○二五年減 排六成二氧化碳排放,各城市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實毋庸置疑。

減排標準不斷降低

那主辦城市香港的減排目標又是怎麼呢?自去年中央政府承諾於二○二○年減少碳強度四成至四成五後,特區政府已明瞭香港必須盡快制訂本港的減排目標。不過環境局在決定減排幅度時,卻不斷降低標準,先後在不同場合表示跟隨中央的減排目標,對香港而言實是困難重重。但以香港的經濟情況來說,若只跟隨中央的減排目 標減碳強度四成至四成五,香港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於二○二○年其實不會下降,大概是維持於現有水平。一個只求保持現狀的「減排」目標,跟C40其他城市相比,簡直是無地自容,丟人現眼。可見,今年十一月特區政府在減排目標上實在沒有值得分享之處。

而在十一月的C40氣候變化會議上,亦有兩項特區政府自以為是的專題分享:綠色建築和電動車。香港高樓大廈林立,樓高超過五十層的住宅大樓隨處可見,對於 土地資源可謂物盡其用。可惜,高並不等於環保,綠色建築之精髓體現於建築物對環境的影響控制於最低水平。在不少發展商只求利潤最大化的情況下,相信香港市 民對於樓宇所帶來的環境問題都能舉一二。

但你可能不知道,本港建築物消耗全港八成九的電力,是香港最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頭,對「進貢」 氣候變化實功不可沒。但特區政府針對建築物的電力消耗,現時只有一項審議中的法例,「非常有限地」監管建築物的耗電,就連政府的官方文件亦不諱言只期望有關法例可以避免百分之一電力需求。若將特區政府誇大成效的慣性亦計算入內,香港目前根本未有任何措施能控制由建築物而來的二氧化碳排放。

兩手空空恐損形象

至於環境局的最愛---電動車,奇怪是時至今日,環境局仍未公布它們在香港所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數據。到底每輛電動車每公里帶來多少二氧化碳?在今日仍然 依賴燃煤發電的香港,筆者粗略以電動車每一百公里需要二十度電來計算,電動車每一百公里所帶來的溫室氣體就高達十六公斤,相等於○五年或以後推出的歐洲車 輛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見,電動車對紓緩氣候變化的作用極為有限。

環境局一直強調特區政府將會於今年購買大約二百部電動車,但對於香港一向既有之優勢---完善的公共交通網絡卻不予支持,甚至多次表明決不資助專利巴士公 司更換更環保的車隊。另一方面,港府又不斷以豁免地價的手法鼓勵發展商興建停車場,方便更多人擁有私家車。這種「陰乾」公共交通,「明撐」私家車的做法 (電動車亦同樣是私家車),若然在C40氣候變化會議提出,恐怕會貽笑大方。

特區政府若然兩手空空的迎接十一月初舉行的C40氣候變化會議,肯定會將香港的國際形象毀於一旦。還望特首曾蔭權盡快承諾一個「亞洲國際都會」應有的減排指標,於二○二○年減低碳強度六成六,以及制訂一份 真正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

本文作者為綠色和平項目主任 古偉牧
於2010年5月3日星島日報刊登

你有何意見?請在此發表:

工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