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清晨,我爬上了摩天輪,看見香港的美

專題報導 - 2018-01-18
「有膽跳落嚟!」、「咪阻住地球轉!」。2017年12月21日,我作為綠色和平行動者之一,冒寒風疲態,爬上香港著名地標摩天輪,懸掛一幅「夠鐘走塑」的大型橫額,只求喚起多一點關注。很遺憾,我們未竟全功,面對謾罵,固然難受;為公眾帶來不便,亦須虛心檢討與承擔,但需要詰問的是,我們希望「非暴力直接行動」(NVDA)為香港帶來怎樣的改變?

文:綠色和平行動者    阿美

環保,是關乎眾人的事

有人說,環保是 「食飽飯冇事做」,我卻不以為然。保護環境,是要確保不論貧富,均可以平等共享地球的資源,過上安全、健康的生活。當土地、水源或空氣被污染,富人或稍有錢的,可以購買外來農產品或有機產品、乾淨的食水,甚至遷居避難;相等貧困的,卻多數被迫滯留承受惡果,情況屢見不鮮。

善用塑膠,減不必要之惡

無庸諱言,膠浸眼眉的問題日益嚴重,是所有人都無法倖免於難的。塑膠製品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工業產品,它被廣泛應用於機器、電器、日用品、醫療用品等等,或多或少改善人類生活質素。然而,當人類貪圖便利,濫製即棄塑膠用品,造成巨大的環境禍害。

即棄塑膠,是不必要的惡。根據綠色和平推算,香港五間連鎖快餐店,每年共派4億2千萬件即棄塑膠餐具,而我也不願意去想,全港餐飲業加起來,會是怎樣的恐怖數字。

美國加洲大學聖巴巴拉分校一項研究指出,自1950年代起,全球已生產出83億噸塑膠產品,多數被棄置在堆填區,或流入海洋,可能經數百年也無法分解,於是慢慢分解為微塑膠,海洋生物亦因誤食致死,最後成為人類的晚餐。綠色和平調查曾發現,全球超過170種海鮮含微塑膠,港人難免自食其膠。

沒有英雄,也沒有救世主

可幸的是,近年公眾環保意識日高,自攜環保飯盒、購物袋、飲管,實踐無塑生活;不幸的是,根據綠色和平調查,近六成半香港人外出用餐時會使用即棄塑膠餐具,隨便一天的午餐時段,全港麥當勞已經派出20萬件即棄塑膠,沒有回收,而且回收亦非解決問題的良方。

源頭減廢是治本之道,政府和企業責無旁貸,而每一位市民,也是重要的推手。沒有市民的關注,政府便沒有壓力制定政策,企業更沒有意願減廢。更重要的是,明顯地更多的市民需要知道問題的嚴重性和迫切性。

為世界美好多一點

十年前,與很多人一樣,我剛從大學畢業,打一份月薪約八千元的工作。縱然月入不多,我樂意捐款予綠色和平,月捐一百多元。同為星斗小市民,或因無力、或不忍離開家園,卻可盡自己一點能力,一起為自己生活的這片土地奮鬥,一起自救,於是六年前,我成為綠色和平的行動者,參與「非暴力直接行動」。

12月21日凌晨,我從溫暖被窩爬起來,整裝待發。清晨時份,正當我們努力向上攀爬時,從維港吹過來的風有點冷,煦暖的太陽照向中環高樓,折射剌眼亮光。我從忙亂中環視維港兩岸,即使我不喜歡那些摩天大廈,但我第一次, 看見了海港的美好。這片土地,值得我們熱愛和努力。

「跳落嚟死咗佢算啦!」在摩天輪上,地面傳來的粗口聲隨著寒風吹襲,說不難受,是假的。可是既然爬上摩天輪,為公眾帶來不便,亦辛苦消防員,招來人憤,也是必須承受的。 有人批評,我們是一群自以為是的人,自以為救世主,自以為高尚。我會說,在環境問題上,沒有誰比誰高尚,也沒有誰救得了誰。我們行動,是為了呈現問題有多嚴峻及逼切,引起公眾的關注,推動改變;而改變,是為了自救及我們能共享可持續的環境。

抱歉的是,行動影響了一些市民,我們固然需要檢討。不過,就算失望不能絕望,即使被罵,我也無悔。因為沒有行動,就沒有改變。行動過後,陸逐傳來了幾家快餐店逐步減塑的承諾,算是踏出減塑的第一步。雖然目標遠未達成,每個人還需緊守不同的崗位,努力行動,終有望為環境帶來改變。

工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