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海洋藍圖:行動代號「30x30」!

專題報導 - 2019-05-15
理想與現實,看似相隔千里,但只要手握夢想指南,精確定位,規劃路線,我們不怕迷途。若2030年是實現保護最少30%海洋的應許之地,綠色和平聯同專家團隊發表《30x30海洋保護藍圖》,就是給各國政治領袖的導航:行動代號「30x30」,保護海洋做得到!

Whale sharks in Canderwasih Bay National Park, 15th May 2013, Papua, Indonesia. "Indonesia is home to some of the richest biodiversity spots on earth, but continued land clearance  to make way for industrial plantations and overfishing of our country's oceans are putting this all at risk. We hope our visit will support the political will needed to save this precious part of the world and to add to growing momentum to have the forests moratorium strengthened." Photo: Paul Hilton / Greenpeace

攤開地圖,仿如全知視角俯瞰世界,一片蔚藍遼闊而靜止。其實真正的大海動者恆動,海豚躍出水面擁抱陽光,鯨魚穿梭萬里騷動波瀾,還有浮游水母點綴幽微光影、倔強珊瑚存活無光層千年。食物鏈孕育無數物種,「生物泵」把大氣碳埋藏深海,從未停歇。

海有多包容,浪有多洶湧,也無法撲滅人類活動帶來的千瘡百孔:氣候變化、工業捕撈、海洋酸化、塑膠污染、深海採礦。海洋生物誤捕的悲鳴、太平洋垃圾帶(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的糾結,正在請求我們對公海這片「無主之藍」加以愛護。

2030年,保護海洋最後通牒

2010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制定「愛知目標」,其中明確提及最遲於2020年保護10%海洋……
2020年:現實世界不設補時,但海洋保護區目前僅佔全球海洋總面積約5%;若剔除各種對海洋生物「友達以上,保護未滿」的區域,受全面保護的海洋更只得約2%(公海只得0.8%)
2030年:科學界表明,若要保護海洋物種、避免氣候變化的最壞影響,我們必須在2030年前保護全球最少30%海洋

Trawler Kirkella photographed in the Barents sea off the east coast of Svalbard. GPS position embedded inside this file.

「這十年來做過的事,能令你無悔驕傲嗎?」2016年,成員遍及百多個政府機構及600多個非政府組織的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世界自然保育大會通過響應2030年保護30%海洋的目標。聯合國亦正商討制定具約束力的全球海洋公約,保護國家管轄海域以外的海洋生物和棲息地,似在回應一眾海洋守護者的訴求:蹉跎了上一個十年,我們還願錯過下一個十年嗎?

30%理想,100%可行

30x30,真的做得到?假若政治領袖各自修行,確難實現全方位保護海洋生態、同時兼顧社會結構差異及可持續發展的全球海洋保護區網絡。因此綠色和平聯同英國約克大學及牛津大學率領的科研團隊,收集各地生物學(鯊魚、鯨類等物種的棲息地、遷徙路線等)、海洋學(海面溫度變化、上升流地區等)、生物地理學(海底山、海底熱泉、冷水珊瑚分佈等)和社會經濟(捕魚熱點、礦產開發權等)最新數據,編製地理資訊系統,並以電腦程式演算數百次,從而提出海洋保育特徵覆蓋率達30%及50%的最有效海洋保護區方案。

橙色位置為《藍圖》建議覆蓋30%海洋保育特徵的保護區網絡。

儘管《30x30海洋保護藍圖》[2]提出的海洋保護區網絡並非唯一方案,相關決策須一併考慮更多專業意見及本地因素,但我們期望透過探討在公海建立海洋保護區的潛力和執行方法,藉此為全球海洋公約談判提供背景資料和數據支援:

  • 《藍圖》識別了遍佈南極到北極的16個標誌區域(東北太平洋、赤道太平洋、加拉帕戈斯群島南部、薩拉戈麥斯海脊、南太平洋過渡帶、格陵蘭及挪威「環形洞」、馬尾藻海、巴西北部、南大西洋過渡帶、阿拉伯海、印度洋中部、南印度洋過渡帶、菲律賓海、巴布亞新幾內亞北部、南極羅斯海、南極半島),可視為實現保護30%海洋目標的必要條件
  • 相比陸地或沿岸水域設立單一保護區的保育模式,《藍圖》提出的保護區網絡横跨海洋盆地,為大範圍移動的海洋物種建立「遷徙走廊」;同時嶄新利用海面溫度數據,提出加強保育自然溫度變化相對較大(物種已有適應波動的條件)及較細(生態系統有更多時間適應)的區域,多管齊下提升物種及生態系統適應氣候變化的機會
  • 《藍圖》積極平衡自然保育與可持續發展,以提升海洋保護區網絡的可行性,例如有關建議大概影響20%至30%公海捕撈量,在有限經濟影響下保育海洋(魚類種群恢復與健康生態系統,亦會帶來收益);另邊廂,很多獲批礦產開發權的海域均具高生態價值,研究因此提出暫停採礦活動,確保海洋保護區網絡能覆蓋其中

全球海洋公約,需要您推動

聯合國4月初召開全球海洋公約第二輪會議期間,綠色和平把握機遇,在一場官方活動(side event)發表報告,闡述全球海洋保護區網絡的願景;國際政治團隊亦積極與各方代表保持緊密聯繫,並就談判桌上的議題交流意見、提出建議。

現行多個成功例子所見,海洋保護區是恢復海洋元氣、減緩氣候變化衝擊的最佳方案。全球海洋公約餘下兩次會議分別於今年8月及明年上半年舉行,意味為期一年的「下半場」即將展開,面對政治領袖踟躕不前,您我需要凝聚力量,向全球發出最響亮呼聲:守護海洋!

您的聯署一小步,就是制定強而有力的全球海洋公約、實現「30x30保護海洋」願景的一大步。誠邀您加入聯署,與海洋同度順逆流,守護美麗藍色星球。

  • [1]研究團隊把覆蓋全球近半面積的公海劃分成25,000個100x100平方公里的區塊,並將458個保育特徵與區塊各自配對,繼而利用Marxan程式演算數以百計有效守護海洋免受人類活動傷害的全球海洋保護區網絡可行方案
  • [2]《30x30海洋保護藍圖》報告全文(英文)

工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