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氣象日,我們的目光投向可再生能源

新聞稿 - 2005-03-23
氣候變化從未像現在這樣受到全球矚目。人類工業活動排放的大量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已經逼近危險的邊緣,足以導致全球平均氣溫上升攝氏1.2-1.3度。全球平均氣溫一旦上升攝氏2度,將引發不可逆轉的氣候災難。綠色和平認為溫室氣體大幅度減排是必須,而只有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才可為人類的長遠發展提供解決之路。

氣候變化從未像現在這樣受到全球矚目。人類工業活動排放的大量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已經逼近危險的邊緣,足以導致全球平均氣溫上升攝氏1.2-1.3度。全球平均氣溫一旦上升攝氏2度,將引發不可逆轉的氣候災難。綠色和平認為溫室氣體大幅度減排是必須,而只有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才可為人類的長遠發展提供解決之路。

全球有12個生態脆弱地區,最容易受到氣候變化打擊。中國是其中之一。據中國國家環保總局統計,50%以上的中國公眾最關注的氣候災害問題是乾旱。乾旱是所有自然災害中發生最頻繁、延續時間最長、受災面積最廣和對農業生產和經濟產生重大影響的氣候災害。據科學家估計,氣候變化將加速乾旱的蔓延範圍、發生頻率和嚴重程度。在中國,乾旱問題日趨嚴重。在北部和西部,如淮河流域以北,氣候變化的影響將加劇水資源短缺的問題。乾旱也同樣在影響南部和東部中國,包括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等地區。2004年在東南部的50年不遇的旱災, 影響了5,100,000平方米的農業和4千萬的人,9百多萬人飲水困難,直接經濟損失達60多億元。

氣候變化和人類生產活動等因素使乾旱、半乾旱和乾燥半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造成荒漠化。中國荒漠化土地面積占國土的27.3%,而且正以每年平均幾乎30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推進,相當於3個香港的面積。荒漠化引起可耕地的減少,導致環境難民的產生,並造成大規模經濟損失。中國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 540億元。此外更有對生態環境和社會的負面影響。在西北部-新疆、甘肅、內蒙等多處出現沙漠握手現象。塔克拉瑪幹沙漠與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東部的庫木塔格沙漠已多處"握手"相連。地處騰格里沙漠與巴丹吉林沙漠之間的民勤綠洲沙塵暴活動頻繁。一旦這些沙漠中的綠洲"失守",沙漠會合,脆弱的生態將遭受極大打擊,而西北部的乾旱將更嚴重。荒漠化很大程度由過度放牧,亂砍亂伐,過度開墾造成,但氣候變化最終很可能成為導致中國西北徹底荒漠化的致命一擊。

由於氣候變化,中國科學院2004年的研究結果表明,中國46,298座冰山的容量已退縮了5.5%,相當於3,000平方米的冰層覆蓋面融化。如果氣候繼續以目前的速度變化,未來50年我國西北地區氣溫可能升高攝氏1.9-2.3度,到2050年底,中國50%的冰川會消失;而到2100年,可能全部冰川都會消失。高亞洲冰川退縮在短期內會使西北大河塔里木河、黑河等的河流水量明顯增加,但是一旦大部分冰川消亡,其下游河流就會逐漸乾涸,最終導致氣候乾燥、陸地荒漠化等生態災難的來臨,最終可能會帶來難以估量的生態災難。

同時從水資源和糧食安全角度看,最大的水源來自喜馬拉雅山脈的冰川。亞洲的每條大河-印度河、恆河、湄公河,包括我國的長江、黃河、瀾滄江、怒江,都起源於喜馬拉雅山的冰川。冰川是大自然的淡水儲倉,它們是天然的"高空水庫",在夏天的乾旱季節向河流供水。農業十分依賴於這些冰和雪,它們是灌溉農業的主要水源。而現在,受到氣溫升高的威脅,在融雪是灌溉用水主要來源的農業區,降雨量增加,降雪減少,這些河流的季節性流量就會發生變化,導致雨季出現更多的洪水,而旱季供應河流的融雪就會更少。冰川退化將給中國的河流退縮及水資源緊缺問題雪上加霜。對我國糧食安全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而這一影響也會加劇中國巨大人口糧食問題的壓力。據預測,中國到2030年因氣候變化糧食會減產5到10個百分點。最近的一份中國科技部和英國政府合作的研究結果顯示,在最壞的情況下,中國到2080年稻米產量將減少五分之一。

氣候變化導致冰川退縮,旱澇災害等極端氣候加劇,也使荒漠化更加嚴重。全球變暖的趨勢直接威脅河流,水源,生命和糧食安全。中國人均佔有水資源僅占世界的1/4,人均能源僅占世界的1/2。氣候變化加重了中國人口增長���度和資源退化程度的落差,這終將會把經濟推至發展的瓶頸。

綠色和平氣候變化與能源政策專家喻捷說:"考慮到氣候變化本身及其造成的連鎖反應,制止危險的氣候變化,刻不容緩。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結構,包括清潔能源機制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矛盾,但要實現大規模的溫室氣體減排和最終應對全球變暖的挑戰,只有大規模發展風能、太陽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才是最終解決之道。"

Notes:

綠色和平 氣候變化項目傳媒主任 李沫萱 13501166821

工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