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施政報告》中,特首曾蔭權罕有地提出應對空氣污染的措施,高調指出政府將會按世界衛生組織訂定的階段性標準修訂空氣質素指標。風吹草動,環境局局長邱騰華隨即向傳媒表明政府傾向以世衛指引中最寬鬆的第一階段標準,作為香港新的空氣質素指標,並提醒市民多項改善空氣的措施都須要市民分擔成本。不過,政府卻從未有明言改善空氣措施是必需的,或是改善空氣是市民共識之類的說話。缺少了這類措詞,顯示政府對政策落實十分保留。

政治用詞主宰政策生死

閱讀政府政策時,不妨多仔細看清她所採用的言詞,以了解政府推行政策的決心。以醫療改革作為例子,《施政報告》在醫療改革的處理就用上了:「我們承諾在醫療融資得以落實前,會善用未來數年政府增加的撥款,盡可能推行已有明確共識的服務改革。」以及「在醫療融資方面,市民普遍認同政府應增加醫療承擔,繼續為醫療開支提供最主要資金來源。」

當中「承諾」、「共識」以及「普遍認同」等用字,姑勿論社會是否真的達至共識,至少都代表了政府希望將醫療改革塑造成社會共識,為政策出台正名,令反對的聲音名不正,言不順,這才是政府決心推行政策的表現。

"政府極有可能因為未能有效管理石油市場,而放棄改善空氣質素,用非常寬鬆的世衛階段性指標矇混過修訂空氣質素指標一關,避免激發因油價高企而來的政治壓力。"

相反在空氣污染的問題上,政府只是「會按世界衛生組織關於空氣質素的指引,採納階段性指標,以長遠改善空氣質素。」當中所建議採納第一階段指標,訂下標準之低早已不在話下,而當推出治理空氣污染的措施,邱騰華的言論更只是「提醒」市民須要分擔成本,在「提醒」以外,隻字不提天然氣發電比例、電子道路收費為市民帶來的空氣改善,為市民節省的醫療開支。結果,增加天然氣發電比例、電子道路收費系統等等為市民福祉的善政,都淪為邱騰華恐嚇市民的工具。邱騰華的「提醒」,只不過是為延遲推行,甚至為不推行埋下伏線。

政策因政治壓力而定

政府何以在治理空氣污染上不斷「提醒」市民,改善空氣質素要分擔成本?只因政府現時民望低,環境局局長邱騰華更因為無法控制油價加快減慢的情況,已經受到不少運輸業及駕駛者的壓力,若再增加一些因為處理空氣污染而影響道路使用者的措施,相信會進一步激發業界及駕駛者的不滿。

政府極有可能因為未能有效管理石油市場,而放棄改善空氣質素,用非常寬鬆的世衛階段性指標矇混過修訂空氣質素指標一關,避免激發因油價高企而來的政治壓力。筆者認為此舉可以說是一錯再錯,因為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去年曾進行公眾諮詢,七成七受訪者支持增加一些交通成本以換取更佳的空氣質素。只可惜在政府官員眼中這七成七人施以的政府壓力不大,所以政府寧願「欺善怕惡」。而為修訂空氣質素指標所開展的研究,公眾諮詢會亦一拖再拖,最早也要等到今年年底方會安排,可見政府對空氣污染的態度是「人急佢唔急」。

關心空氣請支持「惡人」

分析過後,到底如何促使政府採納更嚴謹的世衛標準,才是重點所在。或者關心空氣質素的人,不會像貨車司機般堵塞中環,但這群人滲透每一個階層,有關心空氣質素的立法會議員、家長、老師、學生、記者、教授,甚至司機,只要每個人都向政府發聲,向政府施壓,政府絕不能充耳不聞。

另外,每一位關心空氣質素的市民,只須要登入www.airtruth.org,就可以加入網上抗議的行列,由我們代你發聲;若遇上爭取改善空氣的行動,請駐足支持,因為綠色和平「強烈」要求政府「承諾」依據社會對空氣質素要求的「共識」,「確切」訂下達至世衛空氣質素指引中最嚴格標準的整全方案,「保證」治理空氣污染的措施落實。

(作者是綠色和平項目主任古偉牧。原文刊載於《星島日報》,2008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