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初,峇里島之後最重要的一輪氣候談判大會將在波蘭貿易重鎮波茲南舉行,這是2007年峇里島到2009年丹麥哥本哈根的氣候談判『路線圖』之間的中轉站。會議期望在今年已有的泰國曼谷、德國波恩、加納阿克拉三輪對話基礎上,整理出一份綜合反映各方分歧與共識的草案,以此作為開展《京都議定書》2012年之後的氣候新協議的談判基礎。雖然前幾次會議的基礎工作比較充實,但談判議題本身並沒有取得實質進展,形勢仍不明朗。 比如特別受到各方關注的應對氣候變化資金問題,包括對於富裕國家能拿出多少錢來資助發展中國家做碳減排與適應全球暖化,如何建立有效的國際機制保證資金長期、透明和充足的供應等,依然沒有答案。最近,中國提出發達國家應拿出GDP的0.7%~1%,用於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在資金方面也出現一些很有新意的提案,像挪威提出從國際碳市場額度分配拍賣所得拿出一部分錢來。但隨著金融危機帶來的投資氣氛低迷,這個議題又籠罩著陰影,使發展中國家不敢貿然行事。各國希望波茲南會議能撥開雲霧,在資金來源明確表態。 與會代表普遍觀望美國與中國──兩個分別代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陣營排放大國的態度,尤其候任美國總統奧巴馬明確表示與布殊氣候政策劃清界線,各方期望隨之推高。11月19日,奧巴馬發表重要講話,宣佈他就任後將為美國設立全國性的二氧化碳減排指標,在2020年降低到1990年水平,到本世紀中葉再下降80%。對美國來說這可以說是揭開了全新的篇章。當然2020降到1990年水平與歐盟到同期減排至少20%的總體目標相去甚遠。在奧巴馬入主白宮、並推動國內立法之前,人們還是謹慎樂觀。 長期以來,中國不承擔硬性減排指標,是布殊政府不願接受排放限制的一個主要藉口。但就國內碳減排行動而言,中國已經走在美國的前面,例如更嚴格的汽車燃油排放標準、更高的火電發電能效和廣泛的節能行動等等。10月29日國家發改委公佈《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推出中國的氣候策略與目標;11月初中國與聯合國合辦高級研討會,探討加強國際應對氣候變化技術開發與轉讓。在歐盟困於內部談判立場協調之時,中國的一系列高調出擊給國際社會帶來新的希望:中國更勇敢的擔當起談判中的領導地位,積極推動各國在明年萬眾矚目的哥本哈根大會達成有力的氣候協議。協議不但需要包括歐盟等發達國家的減排目標,建立起幫助發展中國家控制排放增長、實現低碳發展的資金與技術支持機制,更重要的是,要把美國帶回國際談判桌前。很多人相信,這個任務只有中國才能完成。 中國代表團本周將出發參加為期兩周的波茲南氣候大會。奧巴馬雖然尚未到任,但已經宣佈會派國會代表前去觀會。早些時候,聯合國號召各國代表認真起來,『從對話模式全面轉向談判模式』。波茲南會議應當成為轉捩點。而中美兩國的互動可能是一個值得觀察的焦點。

(作者為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項目主任李雁。本文原刊載於2008年11月24日《第一財經日報》)

氣候變化及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