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邊廂廟堂裏高官大談區域發展,那邊廂村民在村口前為保?家園而慌忙張羅,凸顯了現時粵港合作的重重誤區。 程序「公正」換來破壞 「高鐵」是華南地區鐵路建設的一個部分,建成後香港到廣州需時約五十分鐘,而且屆時香港、深圳及廣州將連接上內地的高速鐵路網絡,增加了香港與內地各省市的連繫。「高鐵」香港段由西九龍開始,穿過葵涌、大帽山、石崗、八鄉一帶,在米埔地底出境接上深圳段。「高鐵」香港段被特首曾蔭權列為十大基建之一,可見其政治分量重之又重,為曾特首救經濟、與廣東融合的重要政績工程。 本來在珠三角地區日益整合的形勢下,建設城際鐵路能促進人流貨物流,而且亦較發展汽車運輸對環境有益,值得支持。可惜的是,特區政府在建設「高鐵」香港段時只顧盡早令工程上馬,並沒有充分諮詢受影響的「持份者」,罔顧了菜園村居民的利益,亦讓公眾無法參與討論這項事關重大的基建工程。 事實上,如果特區政府執意要強行推出新基建,升斗市民甚至民間團體?實難以與坐擁龐大資源的官僚系統去討價還價,更莫說抗衡。以「高鐵」香港段的建設為例,特區政府及港鐵依足法例,又有「環境影響評估」這類亟須專業知識才能把握其內容的法定程序作擋箭牌,令菜園村居民的「維權」運動陷於極為被動的處境 令人擔憂的是,今天特區政府被「粵港經濟融合救港」這想法充塞頭腦,多個類似「高鐵」香港段的跨境機建迅即上馬,包括落馬洲河套區、北區邊境特殊工業用地、港珠澳大橋等。坐在中環寫字樓的一眾高官心急如焚的催逼?粵港經濟融合,換來的卻可能是本來生態環境尚算不俗的新界地區被發展所蹂躪。 地區融合的目的 特首曾蔭權與廣東省省委書記汪洋去年八月提出的口號是,要建設「綠色大珠三角優質生活圈」。觀乎現時特區政府的施政,重點只?眼於「大珠三角」一字,只一味強調地區經濟發展。然而,「綠色大珠三角優質生活圈」中更重要的其實是在於「綠色」以及「優質生活」。前者清楚標明大珠三角的發展需要以環境為先,後者將重點放在居民的「生活質素」。 在金融海潚的衝擊下,特區政府官員面臨兩個選擇。一、他們繼續以經濟發展為唯一的考慮,經濟發展大於一切價值;二、他們利用這個機會,改變香港以往經濟主導的發展模式,強調環境保護及人文關懷,讓市民重拾生活的樂趣。要解決「高鐵」香港段引發的爭議,避免日後在粵港融合的過程中再次令居民及環境受到傷害,特區政府的選擇只能是後者。 (本文原刊載於《星島日報》綠色論壇,2009年3月2日。作者是綠色和平項目經理陳宇輝)

 

greenpe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