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參加的《斯德哥爾摩公約》會議上,能與不少國際非政府組織碰面。他們或專注於農藥議題、或代表北極原住民的權益、或為婦女兒童健康奔走。其中一些 NGO在會場底層大廳的中心支起了一個站亭,向面帶倦容的各國代表發放免費的「無硫丹」(農藥的一種)的有機咖啡,其志願者身穿的T恤上寫著:「硫丹應屬於黑名單。」

今天已是第五次締約方大會進入第三天。大會通常有三種人:締約國代表、國際組織和觀察員,他們的身份可以佩戴的胸牌顏色上分辨出來。這三種人中,只有締約國代表有決定各項事務的權利,聯合國機構等國際組織一般扮演支援性角色,觀察員的構成則最為豐富多彩。

在觀察員中,最不能忽視的就是美國。由於美國國內政治複雜,加入國際環境公約又往往需要在國內修法,並獲參議院通過,美國游離於多個重要的國際環境進程之外。比較有名的是關於氣候變化的《京都議定書》和《生物多樣性公約》,而關於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也不例外。

儘管如此,美國從不放過任何一個對這些進程施加影響、為自己創造有利的「國際環境」的機會。在很多時候,美國作為「影子代表團」出現,它的觀察員規模甚至超過很多締約國的代表。

此次大會召開之前一周,美國團就召開了一個「利益相關方簡介會」,就大會涉及的一些主要議題,如禁用農藥硫丹、溴化阻燃劑廢物的回收等問題提前給非政府組織和企業疏通。在硫丹問題上,美國由於國內已決定禁用,傾向支持全球禁用。但在溴化阻燃劑的回收問題上,卻是絆腳石。

因其持久性、生物蓄積性和生殖毒性等一系列危害,《斯德哥爾摩公約》在2009年禁用了一系列溴化阻燃劑。公約的專家委員會此次則建議各國盡早將含有這些溴化阻燃劑的廢棄物,如廢塑膠、廢泡沫等,從廢物中分流出來妥善處置,並防止繼續進入用回收材料製造的產品,如地毯、沙發墊乃至玩具中。

這種回收行為在北美和西歐國家普遍存在,甚至還有向發展中國家出口此種回收材料的情況。美國則認為對廢物分流、處置等難以執行,並以發展中國家「可能做不到」作為理由之一。這可能只是美國的的借口之一。

美國的態度引發了一些擔憂。畢竟,觀察員「協力廠商」有可能左右專家委員會建議的通過,並影響人類最終消除溴化阻燃劑的進程。

於是,另一種觀察員進入人們的視線,那就是坐在會場後排、卻異常活躍的幾十家非政府組織(NGO)。其中一家叫IPEN(國際消除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網路)的非政府組織尤其積極。

針對美國的可能動作,IPEN選在大會第二天討論溴化阻燃劑問題之前發出新聞稿,公佈了一份針鋒相對的調查結果。結果顯示,包括美國在內的幾個發達國家境內的地毯墊中,普遍存在禁用的溴化阻燃劑,有些甚至超過歐盟的標準。也就是說,消費者購買的這種地毯墊基本屬於危險廢物。發展中國家類似產品的檢測結果,則未出現上述情況。因此,美國拿發展中國家做擋箭牌的理由不能成立。

不出所料,當大會進行至此議程時,美國就「可執行性」問題發難了。緊接著美國發言的正是IPEN的代表,他以新鮮出爐的調查資料來反駁,成功地「平衡」美國的部分觀點。隨後,一些國家建議將此議題納入一個工作組繼續討論,保持了此議題向前進展的動力和可能性。

 

 

 

本文作者為綠色和平污染項目主任馬天杰
文章於2011年4月28日財新網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