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綠色和平項目主任 連佩怡 
本文亦刊登於香港經濟日報(2012年6月4日)

綠色和平過去多次發現超巿出售的蔬果農藥超標,近日更「人贓並獲」揭發供港菜場濫用問題失控,高毒農藥日日亂噴,以致環境狀況惡劣,香港的食物安全備受威脅。

只抽查入口 不理生產源頭

政府和超市對問題的回應極度消極,顯示他們對監管食物安全的承諾未有兌現,令巿民對食物安全及環境健康失信心。

要了解問題的根源,必須先從香港的蔬菜供應情況入手。香港的新鮮蔬菜依賴外地進口,而其中由中國內地供應的又佔大多數。

不過,國內的供港菜場都是由國家質檢總局管理,香港政府並沒有對這些菜場進行實際、直接的監管,香港市民的食物安全就只靠食物安全中心抽驗入口和市面銷售的蔬菜,就連新實施的《食物安全法》也只會規管食物入口商,而沒有規管食物生產源頭。食物安全問題迫在眉睫,政府應該更主動要求加強跨境合作,與國內部門共同參與供港菜場的監督。

港府角色被動 出事時才通報

香港政府的源頭管理角色其實非常被動,粵港合作就食品安全方面,就只有建立工作通報機制和定時召開工作會議。兩地政府各有各執法,在日常工作中發現涉及對方轄區內企業的嚴重食物安全問題時,才會通報對方。等到出事才處理,絕對不是有效保障市民食物安全的方法,要知道許多農藥不會在進食後立即出現中毒情況,但長期進食會干擾內分泌系統,並增加患癌風險。

我們建議政府可以參考現時東江水水質的跨境管理模式,引入民間與專業人士的參與,組成一個由政府官員、專業界別與民間人士組成的專責委員會,負責處理跨境食物安全事宜。委員會定期到供港菜場作源頭考察,對菜場環境採樣檢測以了解其水源與土壤的質素,以及視察菜場日常的耕作模式有否過度依賴農藥、化肥和生長激素等化學投入品,如發現問題,就必須要求內地的相關部門跟進。

另外,政府亦要設立平台讓公眾能夠查閱這些專責委員會的考察報告與抽樣檢測的結果,以增加監督的透明度與成效。

香港的食物安全是跨境的管理問題,政府應該投放更多資源作共同監管,並一改閉門造車的心態,於制定政策及執行時增加透明度,例如透過引入專業人士和民間團體的參與,找出最適合的管治模式。

© Clement Tang/Greenpeace

 

推動綠色農業 協助菜場轉型

兩地的合作亦有助推動內地生態農業的發展。廣東省近三十年的城市化發展,令農業進入工業化生產模式,變成以大規模的單一耕種為主,這種農業模式極度依賴各種化學品以維持產量,如農藥、化肥和生長激素。

這些化學品雖然能令農作物外表肥大光鮮,及減少蟲害,但實質卻在荼毒我們的食物。農用化學品不但會殘餘在食物上,更令食用者慢性中毒;而當中很多殘餘化學品更會累積在泥土和河流內,污染環境。兩種情況最終都會導致人體健康受損。

廣東省農業部門已經開始鼓勵農戶發展生態農耕的技術,以物理或生物方式代替農藥的使用,以減少對化學品的依賴,但是香港政府鮮有配合。

因此,除加強監管外,我們建議政府可以參考現時環保署與生產力促進局協助廣東省港資工廠轉向清潔生產而推出的「清潔生產夥伴計劃」,成立「生態農業夥伴計劃」,直接向供港菜場提供技術與資金,協助供港菜場轉型;並協助制定農藥化肥的減量目標,逐步轉向發展生態農業,同時投放資源治理與復修已被農藥化肥或其他化工產品污染的土壤。這樣不但有助復修區域內的耕作土壤質素,亦能回應粵港兩地民眾對有機蔬果的需求,長遠而言亦有助企業的競爭力。

 

你有何意見?

 

 

Could not load latest updates from site: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