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綠色和平資深項目主任 古偉牧

原文刊於《主場新聞》網站,2013年11月14日 

 

臨近年尾,傳媒又再關心兩電明年電費加多少。不過,這個問題比預測美國何時加息,加多少息,難度更高。電費上升所涉及的「一籃子」因素,大部份都尚未明確,所以黃錦星局長向市民打底表示要較長時間去審批,亦極之合理。

「一籃子」因素之一,就是《管制計劃協議》中期檢討的結果公布。因為《管制計劃協議》中期檢討,可能涉及影響兩電准許利潤或者獎勵機制,亦涉及兩電未來5年的發展大計,影響電價。但身為一芥草民,就要等到11月25日立法會之上,政府向立法會交待檢討結果,方才知曉。

「一籃子」因素之二,就是售電量預測。售電量預測是計算電價的其中一個重要原素,甚至比所謂的「財務可持續性」更重要。要知道電價升幅,是由來年售電量預測所決定的。但偏偏政府只是不定期地、絕少公布的資料,這大大地影響了市民對政府審批電費的信任程度。

「一籃子」因素之三,就是天然氣的發電量。若果整體售電量越高,購買天然氣的需求就會越大,所謂的燃料成本就會越高,電費亦會隨之上調。所以,政府如果高估了用電量,購買天然氣的預測就亦隨之上升,准許的電費升幅亦會增加。以去年的審批為例,今年中電獲准的燃料價條款收費為每度電22.4仙,但實則今年9月份每度電的燃料成本不過是19.2仙,因為天然氣的使用比預期低,中電實際上每度電加多了3.2仙。如果政府未來繼續高估發電量,購買過多的天然氣,電費就會更高。


「一籃子」因素之四,當然就是兩電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當中開支較大的項目包括電網、發電機組、變電站等,但黎民百姓當然無辦法預測兩電未來的投資項目多寡,而且有關項目的造價更加是連議員也無法判斷高低。

 

就算公布加價後,以上的「一籃子」因素也有部份不會公開,只有政府及兩電才知道,最後大幅加電費,市民得到的可能只是一句「成本上升」,最終原因是什麼,也就像港視事件一樣不明不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