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綠色和平項目主任江卓珊

原文刊於《主場新聞》網站,2013年10月30日 

 

今年9月,中國與泰國達成協議,中國參與興建泰國的高鐵項目,而泰國就以100萬噸大米抵銷部分費用。中國以農立國,如今要以高端科技去換取基本糧食,中國的糧食生產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大米是中國人的主要糧食,不過近年,中國糧食產量開始追不上需求,主糧的自給率已經下降到不足90%,即大約2億人的糧食要依賴外國進口。2012年主糧進口量超過7000萬噸,是歷史上最多的一年。今年頭一季稻穀和大米進口100萬噸,比去年增加近一倍。有人認為依賴進口糧食,國家會失去「糧食主權」,令糧價容易波動,影響中國農民收入。如果能做到不假外求當然最好,可惜中國現時無法生產足夠給13.5億人糊口的糧食。

根據國家糧油資訊中心預測,中國今年大米產量可能比去年下降0.7%,至2.028億噸,自2003年以來首次出現產量下降。產量下降除了因為今年乾旱日子較多,農民都到城鎮工作而不務農外,長期的人為污染是其中一大原因。近兩年,耕地重金屬污染成為國家環保重點議題。現時全國有近五分一的耕地受不同程度的重金屬污染,面積達2000萬公頃,大約等於六個台灣的大小。大面積耕地被污染,除了影響收成量,種出來的也是有毒稻米。全國每年因重金屬污染而丟棄的糧食達1200萬噸,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

耕地重金屬污染與國家規劃不無關係。就以爆出大米鎘超標的湖南為例,當地盛產有色金屬,卻又是產糧重地,稻米產量佔全國一成三,為全國之最。有色金屬工業生產,難免破壞環境,然而糧食生產需要的卻是潔淨無污染的環境。湖南省大米接連出事,但當地有色金屬工業生產總值比十年前增長了三倍。農業與工業之間的「矛盾對決」,目前的贏家似乎是後者。

從經濟學角度,有人會認為高鐵換大米有助經濟發展,中泰兩國各取所需,互惠互利。可是這不能成為解決鎘大米問題的方案。從產業規劃入手,控制有色金屬行業產能,劃定保護地區,才是長遠遏止環境繼續受到污染,保障糧食供應安全穩定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