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綠色和平項目主任 鄧敏琳
原文刊於2017年4月7日《立場新聞

Uniqlo 的姊妹店 GU 近日登錄香港,為了慶祝開張,推出限量福袋,更割價拋售旗下大熱商品,結果開幕當日引來逾 500 人排長龍瘋搶。速食時裝利用「一件衫咁平,唔著丟棄都唔心痛」的心理,藉此大量製造和促銷成衣,不過,開心買衫、唔開心買衫的港人有沒有想過,一件數十元的衣物,背後的成本真的如售價般廉價嗎?

只要翻開衣服的標籤,你會發現不少成衣並非 "Made in China" ,而是生產於孟加拉、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英國紀錄片《時尚代價》,揭露了速食時裝所造成的環境以及勞工問題。為了維持低成本、高產量的商業模式,勞工工資低,並在極度惡劣的環境工作, 2013 年,孟加拉製衣廠倒塌,造成近千人傷亡;柬埔寨的製衣工人為了爭取最低工資提升至每月160 美元而示威,反而遭柬埔寨政府開槍鎮壓。

事實上,柬埔寨政府對速食時裝束手無策:一但提升工人薪金,廠商就會因成本上漲,將工廠搬至更成本低廉的國家,正如香港製衣業北移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國家一樣,為了留住眼前的利益,政府和廠商選擇對勞工的惡劣環境視而不見,甚至在明知製工廠外牆出現明顯裂縫的情況下,仍然要求工人回廠工作,釀成慘劇。顯然而見,這些「真實成本」並沒有反映在衣服的標價上。

香港曾經是紡織業重鎮,但對新一代來說,我們無從得知衣服從何而來,卻飽受速食時裝促銷、買一送一等技倆引誘,衝動購物,買得多亦丟得多。《時尚代價》中的主持人的一句話值得我們深思:「我們又要開始花我們還沒有的錢,買我們其實不需要的東西,送給我們不喜歡的人。」

消費者在理解衣物的真實成本後, 可以向綠色時尚邁進一步:

  1. 整理自己的衣櫃,你會發現自己早已擁有需要和想要的衣服;
  2. 從收拾衣櫃開始,重新了解自己的消費習慣,提煉個人的穿衣風格;
  3. 善用二手換物平台,例如 JupYeah 執嘢,或 Green Ladies 、救世軍等實體二手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