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洪濤 VS 東江水:非「綠色和平」手段推動跨境污染議題

專題報導 - 2017-11-10
現時社會十分關注供港東江水的水源污染問題,但在20年前港人對此並不關心,背後全靠綠色和平前總幹事廖洪濤當年一手推動。廖洪濤憶述,當年推動議題時,從沒有上街抗爭,只靠報章投稿、研究報告、遊說等方法,爭取政府正視問題。他說,做campaign不等於一定要拉橫額,單靠「食腦」也可以make change。

「這疊手稿是15年前我為推動港人關注東江水問題向《信報》投稿的稿件」,廖洪濤說,在那個每次投稿依然是手寫、東江水污染還未被關注的時候,綠色和平已率先就港人食水安全問題發出警號。

廖洪濤1998年在香港大學取得地理學博士後,加入綠色和平,期間曾赴英國牛津大學進修,2005年離開綠色和平。他認為,綠色和平作為國際機構在港推動環保議題應該本土化,加上當時沒有環團談跨境污染,於是決定推動東江水議題,透過深入分析議題,例如分析文件、取東江水化驗、辦記者會提出解決方案等行動手法,來引起公眾注意。

不過,當時其他環保團體對此不盡認同,因為他們認為應優先關注其他更迫切的環保議題。同時在香港綠色和平內部,由於廖洪濤推動議題的策略並無綠色和平傳統的抗議示威行動,曾為此有不同意見。對總部設於荷蘭的國際綠色和平而言,歐洲已經沒有河流污染,也沒有國際影響,因此對廖的策略和議題也有意見。

事隔多年,當時無人理會的供港東江水質問題,現在已成為重要社會議題。廖洪濤說,「歷史證明行動能引起市民關注,東江水問題由無人講變有人講,最終成功迫使政府部門承認問題、處理問題」,一心都是希望為市民帶來更好的生活環境。

好生活就是「剛剛好」

廖洪濤強調,「環保好生活不等於叫人過原始社會的生活,而是簡單、便利、足夠就可以」。他舉例,天氣炎熱在家他也會開冷氣,但會控制氣溫不會太凍;日常他也會喝啤酒,但會盡量選擇本地生產的啤酒,減少因運輸所致的污染,「最重要是恰如其份,沒有過度消費,沒有過份奢侈」。

這疊手稿是廖洪濤十多年前就東江水污染問題向《信報》投稿的原始手稿,每字每句都有他親筆手寫,希望藉此引起公眾關注水質問題。

工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