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抗蟲棉對環境帶來負面影響

綠色和平科學研究證實轉Bt基因抗蟲棉對環境帶來負面影響

專題報導 - 2002-06-03
綠色和平今天發表了國內首份由民間獨立評估的轉基因生物安全研究報告,證實自1997年起在中國種植的轉基因Bt棉花對環境帶來明顯的負面影響,不單造成主要害蟲棉鈐蟲的抗藥性發展,有可能使Bt棉花在八至十年內就失去抗蟲力,而且造成棉鈐蟲的寄生性天敵的顯著減少,又引發次重要害蟲上升為主要害蟲,驅使農民繼續依賴化學農藥,並增加了某些害蟲大發生的可能機率。

轉基因抗蟲棉對環境帶來負面影響

該份題為《轉Bt基因抗蟲棉環境影響研究的綜合報告》的研究,綜合分析了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中國農業大學植物保護系及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系等四家國內權威機構之多年研究數據,報告作者國家環保總局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綠色和平科學顧問薛達元教授指出,「五年前轉基因抗蟲棉引入中國時,各界寄予厚望,以為蟲患可以一了百了,現時農民和科學家卻發現越來越多的問題,到目前為止,我們對於轉基因生物與環境的互動所知甚微。基於商業考慮而急於推出轉基因生物,不單有違預先防範原則,而且對環境和農民都不利。」

轉Bt基因抗蟲棉通過植入蘇雲金芽孢桿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 的基因,產生能殺死某些害蟲的Bt毒素而達至抗蟲效果,最先於1997年由美國孟山都公司引入中國,一直被吹捧為解決蟲害的靈丹妙藥,估計2001年的轉基因棉種植面積達150萬公頃以上,占全國棉花總面積的35%左右,當中超過三分之二是孟山都公司的抗蟲棉。

根據綠色和平的報告,室內觀察和田間監測都已證明,棉鈴蟲對轉Bt基因棉可產生抗性。試驗室汰選抗性棉鈴蟲的試驗表明,連續飼喂轉Bt基因棉至17代,轉基因棉對棉鈴蟲的抗性下降至30%,當飼喂至40代以上,棉鈴蟲的抗性指數增加1000倍。另外,棉鈐蟲的寄生性天敵種群數量大大減少;棉蚜、紅蜘蛛、棉葉蟬等次重要害蟲有可能取代棉鈐蟲,為棉花帶來新的威脅;而抗蟲棉對棉鈐蟲的抗性表達亦不平均,農民仍須打藥。

綠色和平中國項目主管盧思騁指出,「這份報告表明,種植轉基因棉的農民將不會因此而安枕無憂,他們將要面對不受控制的超級害蟲,害蟲天敵的減少,次重要害蟲的增加,不穩定的昆蟲群落,因此而被迫使用更多更毒的化學農藥。聲稱可以減少農藥使用的轉基因抗蟲棉,不單沒有解決問題,反而製造了更多的問題。」

綠色和平支持中國政府近期對轉基因生物和產品加強管制的連串措施,呼籲有關決策和科研單位進一步加強對生物安全的重視,堅持以預先防範原則對待轉基因生物的環境釋放,並促請中國政府與國際社會其同努力,確保孟山都等積極推廣轉基因技術的財團,需要為他們的技術帶來的負面後果承擔責任。

511738

工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