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一直都在

專題報導 - 2018-09-17
我們以為眼不見為淨,但不能分解的塑膠卻只是一直在大海靜候時機回來。面對天鴿和山竹一口氣把它們還原到眼前的警示,除了討論走飲筒後該如何喝凍飲的個人責任外,我們更加需要企業徹底的改變。

去年天鴿襲港,塑膠垃圾衝擊杏花村,港人猶有餘悸。一年後的今天,超強颱風山竹再次震撼人心,海洋塑膠逆襲各區。 在城市生活的我們,可能以為只要盡公德心,把即棄塑膠丟到垃圾筒已經相安無事,此生不相往來。但原來無論我們多有「公德心」,龐大的丟棄量加上「百年難以分解」的特性,許多即棄塑膠最後落入大海。它們一直囤積在海洋,在城市生活的我們平日不會留意到它的存在,而天鴿和山竹再次一口氣把我們原本以為已解決的塑膠,物歸原主。

相片提供:Margie Ma

杏花村多得令人頭皮發麻的發泡膠,以至大埔行人隧道、西貢碼頭、香港仔避風塘等等多處各式各樣的即棄塑膠,都殺大家一個措手不及,不知是從何而來,又該如何處理。輕飄飄的即棄塑膠,難以預計它們漂流去向。而哪怕只是一件塑膠跌落海洋,也會因為不能分解而長留於環境中,不是單靠城市廢物管理就能解決。相比起善後,我們更需要避免生產即棄塑膠,從有增無減的塑膠使用量著手,源頭減塑。

應對塑膠污染,除了是個人責任,企業改善營運系統走塑更是不可或缺。「市民做好自己」只是權宜之計,在沒有更好的選擇時自備一切即棄塑膠的替代品,以解燃眉之急。但說到底,指望個人力量之餘,企業的走塑政策更影響深遠。單單是快餐店每年就派發4億9千萬件膠,但沒有一間快餐店有全面走塑計劃,當中某些快餐店更以「市民不接受」或「等環保團體做好教育先」等為由,拒絕走塑。不用等到下一代,眼見在我們鼻尖撲殺出來的層層塑膠湧浪,無論是哪方都再沒有等「食花生」的空間了。我們需要有系統而且具體的全面走塑措施,作為與塑膠圍城的最強武器。

即睇兩大快餐店派膠實況

工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