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清垃圾徵費三件一定要知的事

專題報導 - 2018-11-14
垃圾徵費今日提交立法會首讀及二讀,年底更會率先在公共屋村、商場、餐飲等120個場所試行,預計最快2020年實施。不過,不少市民仍對政策一臉疑惑,到底如何收費?用非指定垃圾袋棄置垃圾會被拒收?原來有十大物品不能回收?無知丟棄在非指定地方會被舉報?認清垃圾徵費三件事,助你輕鬆減廢回收兼慳錢!

文:綠色和平項目主任    鄧敏琳

指定垃圾袋「按袋收費」3人家庭平均消費33元起

根據「按袋收費」原則,市民必需使用指定垃圾袋丟置垃圾,垃圾袋可在超級市場、便利店、油站和郵政局等約4,000個銷售點購買,而無法放在指定垃圾袋裡的大型垃圾,則要貼上指定標籤,每件劃一收11元,如果不按法例要求棄置垃圾或會被拒收,法例實施後首六個月為適應期,先予口頭警告,其後罰款$1500元。

垃圾徵費實施後,市民須使用指定垃圾袋。(圖片來源:政府新聞處)

政府估計一個3人家庭每月垃圾費用為33至51元,費用看似不貴,但「小數怕長計」,每晚外賣餐盒餐具等亦會積少成多。與其要為此苦惱,不如在日常生活減廢,例如自備餐具、杯及餐盒、用手帕代替紙巾、購物前想清楚「需要定想要」、減少網購、甚至支持「裸買」等。看似老生常談的環保貼士,但只要切實執行,垃圾費用自能大減。有環團在屋苑推行試點計劃,只要做好減廢、分類回收及廚餘處理,每月模擬垃圾費更可低至十元!

日常生活減廢,有助節省垃圾費用。

胡亂回收「成個回收桶都畀你搞彎晒」

垃圾往往只是錯配的資源,只要做好分類,不但節省金錢,更可提高回收率。不過,現時政府的三色回收桶一向被人逅病成效低,甚至將回收物誤當垃圾直接棄置在堆填區;而「三紙兩膠」以外的垃圾,如即棄餐具、膠袋等則需轉交七個地區偏遠的「綠在區區」才有辦法回收。環境局將改革回收箱設計,並設立更多回收箱,有利回收。當局在改革回收箱設計時,宜加入更多回收種類,例如紙包飲品、發泡膠、膠袋等,再安排回收商回收。

政府推行垃圾徵費及改革回收箱前,市民應如何回收?民間社區自發的「不是垃圾站」已在港、九、新界開設街站,給合分類回收、資源共享及環保教育等主題,回收之餘,亦能獲取更多一手環保資訊。市民在回收前,應先分清有甚麼物件是可以及不可回收,並做好清潔與分類,洗乾淨要回收的物品、以及將回收物「紙還紙、膠還膠」,例如先撕下膠樽上的招紙(可用風筒吹熱招紙以便撕開),確保日後回收配套充足時,亦不會因為自己無知或一時大意,錯置回收物,污染整個回收箱。

香港垃圾圍城,堆填區即將爆滿,減廢刻不容緩。

亂扔垃圾被舉報列入黑名單

垃圾徵費實施後,市民若違例,將被罰款1500元,此罰款可購入1363個10公升容量的膠袋,為了慳少少,最終被重罰,可謂得不償失。政府亦打算根據市民及物業管理公司的投訴,設立違法黑點名單,以便加強巡查,並由食環署職員在垃圾站突擊檢查。不過,現時政府只打算以加緊巡查及突擊檢查作打擊,長遠可參考台北做法。台北實施垃圾徵費後,市民透過舉報機制成功檢舉,可實收75%罰款,每年約有9000宗非法棄置個案由市民檢舉,加強阻嚇作用。

香港是個過度消費的城市,為了方便追捧即棄文化,2016年香港的人均垃圾量冠絕亞洲大城市。垃圾徵費的目的不為罰錢,而是希透過收費,推動市民源頭減廢,提高回收率。政府強調,將善用徵費所得「專款專用」,加強減廢及回收工作。作為市民,即使垃圾徵費尚未實行,亦需準備就緒,在日常生活做好分類回收,為環境出一分力。

工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