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582個相關結果
 

約你到北極?

專題報導 | 2011-09-19 於 14:41

轉眼間,我隨「極地曙光號」到達這大片北極的海冰已第六天了。由抵達最近北極的可居住城市「朗伊爾城」開始, 已被北極的寧靜與和諧吸引著。

飛越北冰洋

專題報導 | 2011-09-26 於 18:45

研究極地海冰科學家提爾(Till)和尼克(Nick)想要尋找更多適合採樣的浮冰,那綠色和平船艦的直升機就能大派用場了。此直升機可飛上高空進行俯瞰搜索,而且還配備自動拍照的相機,每隔4秒鐘拍攝一張海面照片,作為資料存檔。到底從高空看海冰的景象會怎樣呢?

專訪極地領航員Arne Sorensen - 見證北極海冰變化

專題報導 | 2011-09-28 於 20:20

阿尼•桑仁森(Arne Sorensen)是一名有50年經驗的極地航海專家,也是綠色和平2011年北極海冰探測任務的領航員。來自丹麥人的阿尼,原來自出生以來就跟北極有著地域親緣的關係。阿尼在專訪中向我們細緻地描述了他對北極的看法。

沒有曙光的德班氣候變化大會

專題報導 | 2011-12-12 於 11:11

氣候又再輸掉了?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大會(UNFCCC)第17次全體締約方大會及《京都議定書》第7次締約方大會(COP17/CMP7)在延期36個小時之後,各國選擇向污染者靠攏,無法就減排達成共識。時間一分一秒在流逝中,全球氣候協議無限期拖延下去,對人類以致所有物賴以生存的地球來說,將是一場災難。

The Giving Earth 一個奉獻的地球

專題報導 | 2012-06-07 於 10:47

近年香港就似患了近視,政府與官員看不到超越香港彈丸之地的東西,亦沒能力看得更高更遠,令社會焦點總是圍繞著幾位政治人物與幾件醜聞轉來轉去,而「國際觀」大多局限於追捧國際名牌和明星。

轉機中 - 寫在烏克蘭基輔

專題報導 | 2011-04-01 於 16:33

十個小時的飛機後,由荷蘭再轉機,終於到達烏克蘭!在烏克蘭的基輔,發現原來歐羅並不流通,也發現機場只有的士,與香港這個大都會的四通八達不同。這些都是置身處地才能體會的事。

綠色和平對於《新聞透視》中輻射防護之概念釐清

專題報導 | 2011-07-08 於 12:17

鑑於六月底《新聞透視》播出的《身在輻中不知輻》引起不少市民關注,故此綠色和平特此就節目當中部份含糊不清的概念逐一交代,希望令公眾正確面對輻射的風險,以免不必要的誤解。

「綠色和平特約:股場直撃」之PA 手記

專題報導 | 2011-11-11 於 11:58

11月3日,上午10時,天睛。 綠色和平氣候小分隊是日到觀塘預備「特別行動」。一行人連同兩位演員、化妝師,到達工廠大廈的攝影棚。咦?攝影棚?不是有抗議行動嗎?

新西蘭漏油事故:重蹈美國覆轍?

專題報導 | 2011-10-11 於 17:32

新西蘭或會重蹈美國及中國覆轍,成為下一個漏油的受害者?

違反安全,洩漏輻射,發生災難;沒有東西能令核電業界憂心

專題報導 | 2012-02-20 於 16:51

「一切都會安好。」核電工業總是這樣告訴工作。這樣說就好像我們不需要擔心恐怖分子會襲擊核反應堆。因此當幾名綠色和平成員早前進入兩間位於法國的核電廠諾讓塞納河畔 (Nogent-sur-Seine) 和克呂阿 (Cruas) 時,其間沒有進行任何安全檢疫達14小時。他們進入諾讓塞納河畔核電廠後,甚至能攀登至反應堆的圓頂,並塗上一幅美麗的圖畫。

咫尺核災 – 紀錄片及福島民眾分享會

專題報導 | 2012-02-22 於 14:10

日本311大地震除了帶來人命傷亡、家園破壞,亦引發核洩漏,當中引發的悲劇為當地人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仍然掙扎在核輻射的陰霾的日本民眾,形成強大的力量,積極投入社會運動。這些日本民眾不論老幼,時刻為作好準備走上街頭反對核電,追求無核家園的理想。 綠色和平將在2012年3月5日放映紀錄片《Radioactivist》,探討日本社會在福島核災後的示威文化,並邀請到來自福島的西片嘉奈子女士及她的兩名子女到場分享。

福島核災一周年展揭幕

專題報導 | 2012-03-02 於 21:38

綠色和平主辦的「福島核災一周年展」今日於中環藝穗會正式揭幕,並邀得來自福島的西片嘉奈子一家訪港,與立法會議員何秀蘭主持開幕禮。展覽得到多名本地藝術家及日本藝術家支持,同場亦展出荷蘭籍攝影師Robert Knoth去年底於福島高輻射撤離區所拍攝的照片。綠色和平呼籲下屆特首借鑑福島民眾的故事,實施以人為本的施政,制定淘汰大亞灣核電站的能源規劃。

無核之夏降臨日本 全國只餘一個核反應堆

專題報導 | 2012-03-27 於 13:41

3月26日,隨著日本柏崎刈羽核電站的6號反應堆開始停止運作,當地54個反應堆差不多已全部關閉!現在,全日本已沒有任何核反應堆在發電,只餘下一個在北海道的泊發3號反應堆正在維修,且預計在5月完成維修後正式關閉。這就意味著日本人快將享受到自1966年來的第一個「無核之夏」。

往日本出發第一天:探索福島核電意外的後遺症

專題報導 | 2011-05-04 於 12:16

一個月,第二次,我又把口罩、手套、個人輻射劑量探測儀和環境輻射探測儀等放進背包,出發前往日本,與國際綠色和平的同事一起 了解與研究福島核事故的對公眾以及環境的影響。

往日本出發第三天:五點看太平洋的日出

專題報導 | 2011-05-12 於 10:21

考察工作從來都是一件辛苦的差事,特別是對於我這個喜歡賴床的人而言。 我在東日本沿岸蒐集樣本的旅程就由晨光初現的5:00開始,因為漁夫總是早睡早起的一群。既然我們欲與漁夫搭訕,就唯有過一日漁夫的生活,而我也很久沒有看過日出了。

意大利全民公投 支持無核未來

專題報導 | 2011-06-16 於 22:33

繼日本、德國相繼扭轉發展核能的政策後,意大利最近亦有近95%人民站出來,投票表態:我們要停止發展核能!

站在能源的十字路口

專題報導 | 2011-06-23 於 15:09

轉眼6月已過了大半,日本311大地震引發的福島危機距今亦已三個月。到底事情的發展怎麼樣﹖香港增加輸入核電計劃的進展又如何﹖

寫於前往日本前 – 致「核能專家」

專題報導 | 2011-08-08 於 15:32

這是自3月福島核危機爆發之後,我第二次踏上日本的「輻射旅程」。日本人民仍然受著核輻射泄漏的後遺症威脅,繼上次幫忙抽驗福島沿海的海產,這次我將為綠色和平在當地設立的輻射實驗室作準備。

「核電俱樂部」 - 人物關係圖

專題報導 | 2011-09-30 於 13:11

只要在香港長大的人,可能都聽過人物關係圖。電視台講解劇情會用人物關係圖,誰跟誰是敵是友,誰跟誰有利益關聯,只要一看人物關係圖便能略知一二。報紙就喜歡用人物關係圖解釋不同豪門的關係,讓讀者更易理解。想不到,原來連香港的「核電專家」跟核電行業、核電承辦商,亦可以在人物關係圖畫上連繫的線。

空氣污染的真相︰灰還是藍?

專題報導 | 2011-11-07 於 18:11

最近中國多個城巿的空氣污染嚴重,肉眼看到一片灰,敏感的鼻很不舒服。偏偏中國的空氣污染指標卻反映天空仍是藍!何解?因為中國跟香港一樣,沒有把PM2.5列入監測範圍,數字沒有準確量度出公眾的真實感受,成為一時輿論熱話。

582 結果當中顯示第 281 - 300 個相關结果

每頁結果
10 | 20 |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