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2468個相關結果
 

近八成人受空氣污染影響 多關注本地車輛排放污染物

新聞稿 | 2019-07-16 於 12:50

2019年7月15日 香港 香港空氣污染嚴重,綠色和平發佈《公眾對香港空氣污染問題的認知與觀感意見調查》(下稱調查),近八成人表示曾經或正受空氣污染影響,大部分影響和健康相關,例如鼻敏感、哮喘發作等。受訪者亦非常關注本地車輛排放污染。

7月

主頁 | 2019-07-16 於 12:50

7月

主頁 | 2019-07-11 於 17:30

氣候變化及能源專題報導

生於氣候亂世,有種責任

專題報導 | 2019-07-11 於 17:30

前言:本文作者Paula Tejon Carbajal 是國際綠色和平的全球氣候項目策劃顧問。文中指出個人和集體的行動努力對於整場氣候運動的重要。作為地球人關注保護環境的你,面對氣候危機,如果不懂如何自處,這文章應該提供不少你和大家可努力的方向。編者也大膽邀請香港人閲讀此文,不妨對號入座,身處巨大的社會運動的洶湧波濤當中,也許可從中尋找一些力量和啓發。

8,516米翻越冰封與雪崩 黃偉建俯瞰氣候真相

專題報導 | 2019-06-25 於 15:53

天氣不似預期,平日可能令你着錯衫或變「落湯雞」,但在8,000米山峰,一切隨時演變至生離死別。黃偉建5月成為首位登上全球第四高峰洛子峰(海拔8,516米)的香港人,其間了解村民心聲,目睹珠峰「致命」人龍,經歷無氧攀登險境,既嘆天意弄人,亦嘆國際領袖坐視不理氣候危機:「如果我哋唔關注氣候危機,意外會陸續有來。歸根究柢,大自然點解會有咁嘅投訴?」

6月

主頁 | 2019-06-19 於 15:00

氣候變化及能源專題報導

行動帶來改變,共享創未來

專題報導 | 2019-06-19 於 15:00

過去幾星期,香港的朋友應該對行動帶來改變有深刻體驗。原來,這星期是「World Sharing Week 全球共享周」;當中的理念,在近年國際社會崛起,以分享追求更公平和人性的經濟和社會,讓世界可持續地運作。這種可為氣候危機搭建出路,讓未來走得更遠的方向,也許有值得我們思考和參考的地方。

長遠減碳策略擬購入核電

新聞稿 | 2019-06-17 於 9:00

2019年6月14日 香港 政府公佈「2050長遠減碳策略諮詢文件」,建議將來使用最少8成「零碳電力」,惟當中包括向中國大陸購買核電。綠色和平批評政府以諮詢作為藉口,為引入危險的核電鋪路,助長另一種環境威脅,要求當局承諾區域能源合作只限於可再生能源。

6月

主頁 | 2019-06-17 於 9:00

《登洛子峰前傳》黃偉建珠峰氣候見證

專題報導 | 2019-05-17 於 12:30

黃偉建,香港成功攀登珠峰第九人,今年4月6日出發,目標是全球第四高峰洛子峰。他這次的行程,還懷著為香港人帶來見證珠穆朗瑪峰山區氣候變化的抱負。踏入5月中,行程進入「戲肉」,阿建與隊友正向登頂最終目標進發。就趁此刻,我們帶來以下他登頂前行程的見聞圖集,號召更多香港人關注氣候變化,作爲對他最有力的支持,向阿建説聲加油!

空氣污染科研實證健康影響及監測之重要

專題報導 | 2019-05-03 於 11:30

兩份國際大型研究指出,空氣污染損害全球民眾健康,同時帶出空氣污染監測對解決此問題的作用。希望透過加強市民對空氣污染的認識,大家會加緊關注本地應對空氣污染的政策和措施,為解決問題出力。

5月

主頁 | 2019-05-03 於 11:27

氣候變化及能源專題報導

上呼吸道感染求診次數年増26萬次

新聞稿 | 2019-05-03 於 10:58

2019年4月29日 香港 政府正在檢討香港空氣質素指標,建議只收緊二氧化硫和微細懸浮粒子(PM2.5)兩種污染物的標準,而有關修定建議仍未達到世界衞生組織訂立最嚴謹的指引(下稱世衞指引)。綠色和平估算,如果香港PM2.5水平只達到政府建議的較寬鬆標準,將比世衞指引造成多出超過26萬次門診,相等於醫管局17-18年度普通科門診總人次的4.1%。綠色和平批評政府只對空氣質素指標修訂小修小補,無盡力保障市民健康,要求當局盡快全面採納世衞指引。

5月

主頁 | 2019-05-03 於 10:57

珠峰登頂後,我來為氣候吶喊:黃偉建

專題報導 | 2019-04-06 於 11:00

數字的意義,很多時不言而喻,例如8,848象徵珠穆朗瑪峰的海拔高度,不作他選。黃偉建(阿建)去年成為第九位珠穆朗瑪峰登頂的香港人,今年再次出發攀登海拔8,516米的洛子峰(Lhotse),但他不在乎成為登上這座全球第四高峰的香港第一人,更重要是第一身訪問當地村民、見證氣候變化、蒐集冰川數據,踏出為氣候吶喊的第一步。

4月

主頁 | 2019-04-04 於 18:00

氣候變化及能源專題報導

青少年氣候行動勢成氣候

專題報導 | 2019-03-19 於 15:30

在歐美持續數個月的 #FridaysforFuture 學生逢周五為氣候罷課,牽動全球人心。2019年3月15日星期五,香港學生也加入這股銳不可當的氣候浪潮,為數逾七百人的隊伍,為自己、為這城市、為地球走出來,要求政府認真對待氣候變化及他們的訴求。香港的年輕一代的聲音,我們不單要好好聆聽、接收;更需追隨他們的步伐,作出更多更快的氣候行動。

核災八年,福島勇士血汗蒙塵

專題報導 | 2019-03-19 於 11:10

劫後餘生,誰不想一切如常,像甚麼都沒有發生?冠冕堂皇的「回家」說辭,只剖開了大小瘡疤,埋沒了多少傷痛。福島核災八年,綠色和平日本辦公室發表最新調查報告,揭露福島核輻射隔離區和開放區域在多年除核污工作後,核輻射水平仍高於國際認同的安全水平;曾任職核除污工人的池田実先生,亦分享由他血汗淚交織的前塵。

3月

主頁 | 2019-03-11 於 14:00

氣候領袖出少年!全球氣候行動大召集,香港學生站出來!

專題報導 | 2019-03-07 於 15:50

2018年8月底,Greta Thunberg 因爲關注自己國家瑞典的氣候未來,走出課室到國會外要求領袖改善氣候政策與行動。她的理念與行動翻起千重浪,11月澳洲全國有千計的學生參與氣候抗議;近月來歐美多國學生紛紛響應 #FridaysforFuture 。2019年3月15日,香港的學生也會加入這股全球氣候行動新勢力。

3月

主頁 | 2019-03-07 於 15:00

氣候變化及能源專題報導

2月

主頁 | 2019-02-18 於 16:30

氣候變化及能源專題報導

應對氣候變化,你不可不知的全球5大趨勢

專題報導 | 2019-02-18 於 16:20

剛過完一個歷來最高溫的農曆新年,南北半球溫差近百度,面對氣候變化,各國領導人遲無做為,我們如何面對今夏的酷暑以及超強颱風呢?從關注氣候變化開始!

為削減成本 福島100萬噸核污水恐排入太平洋

新聞稿 | 2019-01-22 於 14:00

2019年1月22日 日本東京 綠色和平德國辦公室最新分析報告指出,日本政府和東京電力公司(東電)因多重技術疏失,加上為求削減短期成本導致決策失當,加劇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核廢水污染太平洋旳危機。該報告詳述一個政府工作組如何計劃向太平洋排放超過100萬噸高污染核廢水,卻對可避免進一步污染海洋的替代方案視若無睹。

2019年

主頁 | 2019-01-22 於 14:00

1月

主頁 | 2018-12-21 於 12:00

氣候變化及能源專題報導

2019年

主頁 | 2018-12-21 於 12:00

氣候變化及能源專題報導

「就算失望不能絕望」

專題報導 | 2018-12-21 於 10:40

於波蘭卡托維茲(Katowice)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4)在兩星期馬拉松式的談判後正式結束,不過結果卻令人非常失望。雖然197個國家代表就削減碳排放的《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中的實施細則達成共識,為進一步實施《巴黎協定》奠定了基礎,但並沒有加強減碳力度,或訂下更積極的減碳目標。

12月

主頁 | 2018-12-12 於 16:30

氣候變化及能源專題報導

緊貼2018 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 COP24,呼籲全球氣候行動

專題報導 | 2018-12-12 於 16:20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 第24次締約方會議 (COP24) 2018年12月2日至14日在波蘭卡托維茲舉行。這是一個巨大的會議,無論在操作規模、牽涉的範圍、層面、到影響這星球的命運而言。但也因爲它的龐大,我們嘗試在此摘錄一些關注點,讓你我更能把握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脈搏,最重要是認清大家的責任,推動各國領袖馬上採取氣候行動!

中國冰川融化:看得見的氣候變化

專題報導 | 2018-11-29 於 10:45

翻越一座又一座中國西部冰川,眼前景象雄偉、壯麗,唯有同一位置拍攝的舊照片,提醒綠色和平考察團隊與研究夥伴:我們正在見證氣候變化。從實地調查到分析衛星影像,確認了一個冷峻事實:與50年代相比,超過八成中國冰川處於退縮狀態,總面積縮小了接近兩成。

聽!氣候脆弱國家的呐喊

專題報導 | 2018-11-27 於 11:00

關注氣候變化、地球暖化的你我,除了IPCC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COP 聯合國氣候會議,我們亦不可忽視CVF所發的訊息及當中的意義。一眾氣候脆弱國家的成員的勇氣和承擔,絕對讓嚴重污染地球的已發展國家汗顔。

11月

主頁 | 2018-11-09 於 11:30

氣候變化及能源專題報導

我要清新空氣,迎向可再生能源,向化石能源說不!

專題報導 | 2018-11-09 於 11:30

空氣污染殺人,綠色和平利用最新衛星數據科學分析,讓「殺人證據」更清晰,同時告訴各國政府與大眾,「緝拿凶手」方法已經在我們手上,一切只欠行動。

21世紀少年,進擊氣候變化!

專題報導 | 2018-11-02 於 14:30

他們一出生,從課本認識氣候變化;他們的成長,見證極端天氣日益頻繁;他們的未來,混雜絕望與希望的未知數。3位「00後」少男少女深信應對氣候變化為時未晚,決意以行動帶來改變,需要您並肩作戰,捍衛1.5℃最後防線!

檢視 IPCC給全球的啟示

專題報導 | 2018-10-26 於 16:30

綠色和平昨日(2018年10月25日)舉行記者會,公佈《香港中、小學發展太陽能的潛力與挑戰》,建議政府應制定貼地的太陽能學校計劃。報告是與浸會大學地理系及亞洲能源研究中心及其研究團研究得出的。席間綠色和平指出本地發展太陽能的潛力,而從學校著手,更可推進香港的環境及科技教育。

本港學校發展太陽能極具潛力 惜困難重重

新聞稿 | 2018-10-25 於 15:30

2018年10月25日 香港 綠色和平、浸會大學地理系及亞洲能源研究中心及其研究團發佈《香港中、小學發展太陽能的潛力與挑戰》研究(下稱研究)。報告評估的19間受訪學校,發現單單使用校園天台的一半面積安裝太陽能板,每年已可生產超過240萬度潔淨能源,相當於751個香港三人家庭的一年用電量,可見本港校舍發展潔淨能源的潛力不容忽視。

10月

主頁 | 2018-10-25 於 15:30

應對氣候變化,為時未晚!

專題報導 | 2018-10-03 於 16:12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下簡稱 IPCC)10月1日在韓國仁川召開會議,針對全球升溫攝氏1.5度所帶來的影響,討論就氣溫升幅維持在此幅度所需作出的溫室氣體減排措施,並會發表報告闡述。會議由全球最權威的氣候科學家參與,報告於會後發表,為各地政府制訂相關政策提供科學的基礎。綠色和平派員以觀察員身份參與會議,全程關注並會發表回應。

大澳雨後陽光下,再戰氣候變化

專題報導 | 2018-10-02 於 17:51

棚屋簷下撥扇乘涼,紅樹林鳥兒在鳴叫,小貓小狗慵懶打瞌睡……歲月靜好的景象,令人難以想像位處低窪的大澳漁村,才剛承受超強颱風「山竹」無情吹襲。在這雨後陽光下,綠色和平聯同賽馬會低碳想創坊上月舉行「氣候變化導賞團」,與20位會員走訪大澳,親身了解極端天氣如何切身影響香港,以及您我怎樣攜手應對氣候變化。

10月

主頁 | 2018-10-02 於 17:51

氣候變化及能源專題報導

氣候變化帶黎更強颱風,仲有...

專題報導 | 2018-09-20 於 16:00

超級颱風「山竹」吹襲香港,造成近400人受傷、15000宗塌樹,香港多區都受到嚴重破壞,多處海水倒灌,出現嚴重水浸,滿目瘡夷。雖然我們不能將個別極端天氣,直接歸究氣候變化。但多項國際研究已證明,氣候變化將引發更多更強的颱風,並可能造成嚴重及不可逆轉的影響。人類目前減碳進度緩慢,氣候持續惡化。除了帶來更強颱風,氣候變化還會為香港帶來甚麼影響呢?

「山竹」襲港成常態? 超人聯盟招募

專題報導 | 2018-09-19 於 15:30

「力場」消失,山竹來襲。強颱風山竹周日橫掃本港,導致翌日全港交通幾近癱瘓,杏花邨更頓成重災區,滿目瘡痍。颱風愈來愈強,極端天氣愈來愈多,的確與「超人」有關,不是因為李超人退休,是因為我們欠缺超人一同保護地球。

香港酷熱天氣日數暴升近2倍

新聞稿 | 2018-09-17 於 16:30

2018年9月14日 香港 綠色和平於深水埗鬧市展示2.5米高的巨型溫度計,指出香港踏入21世紀後酷熱天氣日數(最高氣溫達33°C或以上)急升近2倍,反映氣候變化逼在眉睫,呼籲港人正視危機,了解可能帶來的健康風險,同時實踐低碳生活,以紓緩氣候變化。

9月

主頁 | 2018-09-17 於 16:00

「熱死人」幾成「氣候」,香港必須從三方面應對

專題報導 | 2018-09-15 於 12:00

編者按:這個周末香港面臨超强颱風「山竹」的考驗,面對越趨頻繁和嚴重的極端天氣,綠色和平促請政府制定長遠及可持續性的氣候及能源政策,應對氣候變化。

9月

主頁 | 2018-09-14 於 16:00

氣候變化及能源專題報導

《熱室地球圖冊》 不安,但不放棄,你我同心應對

專題報導 | 2018-08-28 於 15:30

過去數星期,綠色和平全球各分部為我們呈現一輯又一輯的照片,同時實地見證各地極端天氣的困境,熱浪、颱風、乾旱、山火 …… 種種證據指向我們生活的家園,可能已邁向「熱室地球」(Hothouse Earth)(編註1)的狀態。

冇最佳避暑方法:面對酷熱天氣——救生員・曾進傑

專題報導 | 2018-08-27 於 10:30

看似悠閒,其實任重道遠;看似輕鬆,其實有苦自己知。救生員的工作殊不簡單,除了一眼關七保障泳客的安全外。終日戶外工作,更頻頻受到極端天氣的煎熬。「如果以天氣熱嚟講(標準),我諗十五分鐘就已經要轉一更。但而家都係三十分鐘一更。」曾進傑任職救生員16年,由泳池走到沙灘。惟變的不止是工作場地,更是愈來愈難熬的氣候變化。

談氣候變化

專題報導 | 2018-08-07 於 12:00

編者按;近日新聞的頭條不乏世界各地的極端高溫新聞,國際綠色和平總幹事 Bunny McDiarmid 檢視目前氣候變化,促請大家一起行動。

2468 結果當中顯示第 1 - 50 個相關结果

每頁結果
10 | 20 |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