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v2018

推動改變

專題報導 氣候
3 mins

《反核又反煤,電從哪裡來?——我要綠電系列講座》紀錄(下)

作者: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臺灣沒有條件發展再生能源?綠電很貴?或者,想要支持,卻不知道能夠如何參與或使用綠能?臺灣在再生能源發展的路上,缺的不是技術或條件,而是大眾的理解與支持。這幾場講座內容,或許能解答你心中的疑問

第三場:Myth Debunked!! 再生能源迷思破解

在2015年巴黎氣候大會上,科學家指出,要避免毀滅性的氣候災難,我們必須守住1.5度C的暖化上限,以再生能源大規模取代化石燃料是必要的進程;然而一般民眾仍對再生能源抱有許多疑惑與迷思,綠色和平特別挑選了四大常見疑惑,希望能消弭其中的資訊落差。

首先是許多人常問的:「臺灣有發展再生能源的條件嗎?」講者李之安舉出今年6月30日當日台電數據:太陽光電的發電實績為829MW(百萬瓦),同日核二廠一號機發電量為970MW,臺灣絕對有足夠的日照條件發展太陽光電。除了太陽能之外,臺灣海峽被國際評為世界優良風場,可發展風力發電。另外也有許多研究資料顯示,位於板塊交界帶的臺灣有豐富的地熱發電潛力。

許多人會接著問:「再生能源不穩定,怎麼供電?」講者說明,雖然再生能源屬於「間歇性能源」,受到日照時間和氣象的限制,但在出力發電的時候並沒有「頻率不穩定」的問題,利用氣象預測數據便可以有效管理再生能源發電情形,如能進一步監測用電戶的行為模式,更可提升供需兩端的穩定平衡。另外也有人詢問:「太陽能是不是高污染產業?可以回收嗎?」李之安說明:「目前還沒有一種具規模化的發電方式不會造成環境衝擊,我們應在評估全生命週期後,選擇衝擊較小的做法。太陽能發電對環境的衝擊遠小於燃煤或核能等發電方式。」太陽光電板的製造過程和廢棄物都與臺灣人相當熟悉的矽晶圓製程類似,製程廢棄物通常包括廢晶矽料、廢切削油及有機溶劑等,業者必須依法規委託合格業者處理,將環境影響降至最低。另外,針對大家關心的太陽能板回收問題,其實太陽能板的材料有超過70%都是玻璃,以及少量的鋁和其他金屬,大部分都具有回收再利用的經濟價值。歐洲各國較早開始發展再生能源,因此歐盟已經開始以循環經濟原則研擬回收方案,提取仍有價值的材料回收再利用,不只將環境衝擊降至最低,也促進資源循環。

最後,回到了大家最關心的電價議題:「再生能源是不是很貴,沒有經濟效益?」其實從再生能源署(IRENA)的研究就能發現,再生能源發電成本會隨著裝置量增加而下降,以2018年太陽光電屋頂型(500瓩以上)躉購價格來看,只比一般電價略高2元,不若大家以為的貴,再考量煤炭的燃料補貼、排碳成本,與民眾的健康成本,在以發電設施平均使用三十年的時間來看,核研所的研究結果顯示,發展再生能源並不會導致電價大幅上漲。

第四場:只要有心,人人都能蓋發電廠

你覺得綠能很好,卻不知該如何參與嗎?陳惠萍的故事或許能提供一些解答。她是一位社會學家,也是一位推動太陽光電在地使用的創業家,以「太陽光電的在地使用與常民參與」作為博士論文命題,她曾全台跑透透,走訪十多戶早年第一批參與政府補助、在家園設置太陽能板的領先使用者。

「民眾不應該只是消費者,而是行動者。」因著這樣的信念,陳惠萍從研究者搖身一變成為行動者,催生全臺灣第一個綠能群募平台——「陽光伏特家」(後簡稱陽光)。陽光背後的運作模式十分簡單易懂:提供一個完全開放、透明的平台,讓有興趣參與能源轉型的民眾「有錢出錢、有屋頂出屋頂」。平台上提供「收租人」、「出資者」和「捐款人」三個參與選項。家中若有閒置屋頂的民眾,可成為「收租人」,陽光負責施工以及後續維護;「出資者」則是透過平台投資喜歡的案場,案場建成後會以20年躉購合約售電給台電,售電所得就是出資人的收益來源;另外,陽光也會藉由「捐款人」的資金挹注,為社福團體建置太陽能光電系統,將電力躉售給台電,將一次性的捐款延伸為20年不間斷的愛心。只要願意參與,民眾其實有許多不同方式能夠加入綠能發電。

第五場:如果有一天人人都能買綠電——能源轉型中的公民力量

想像一下,如果未來有一天,所有人都能依照自己的意願購買綠電,那會是什麼樣的光景呢?臺灣在2017年電業法修法過後,開放再生能源售電自由化,目前只待計費細則制定完成。在等待政策推動的同時,綠色和平認為「民眾參與」才是推動能源轉型的最大能量,無論是透過小規模、非企業的形式成為再生能源的供應者,或是作為電力消費者,自由使用一定比例的再生能源,都能間接翻轉大規模破壞式的開發思維,藉由眾人的力量推動社會與經濟轉型。以綠能先進國家為例,德國的再生能源發電設備約有一半屬於農民、公民團體與近900家能源合作社;在丹麥,更約有85%的風機歸小規模參與者所有。

在不遠的將來,民眾很可能有台電以外的購電選擇,想像未來——就像手機通訊或電視頻道,消費者能依據自己的需求選擇多元的資費方案,如此美好的藍圖其實離我們並不遠,德國市場上目前有超過1000家售電業,15000種以上的資費方案;鄰近臺灣的新加坡更在2018年全面開放零售市場,不僅有25家電力零售業者,還有雲端線上交易平台,人性化與自由化的售電機制,更能保障小型用戶免受大型發電公司的市場壟斷。擁抱綠電的時代即將到來,我們的每一次消費,都能決定未來的樣貌。

臺灣的能源未來,自己創造

綠色和平深信,藉著企業端率先表態與使用綠電,到一般民眾憑藉多元化的管道參與公民電廠、購買再生能源,我們能逐漸凝聚支持再生能源的社會意識。能源轉型工程不應該停留在核煤二選一的迷思,而應該由全民督促臺灣能源轉型的進程,臺灣值得更好的能源未來。

延伸閱讀: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