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Homepage主頁 v2018

如何支持

專題報導 生活
3 mins

循環經濟是什麼?3 大原則帶你解讀香港可以如何取經

作者: 綠色和平實習生杜茵

我們日常的買買買,在缺乏有效的回收和重用系統下,加重堆填區的負擔。而且以擁有一件物品為目標的購物模式正在消耗我們的資源和未來,讓商家動用大量資源生產了實質不需要的物件。所以挽救環境,不但要由個人做起,經濟結構上也要帶來新景氣!循環經濟似乎能滿足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它究竟是什麼?以下就有你想知的事!

循環經濟出現之前,我們的經濟模式是⋯

我們現時處於的經濟模式,稱為「直線經濟」:開採資源,製造產品,銷售產品,丟棄產品。可是,鮮有生產者在追求盈利的同時,考慮如何可以減少地球資源的損耗,達到可持續發展,而且也鮮有使用者、政府、商家考慮物品的棄置問題。最終,代價在我們珍重可貴的環境原形畢露。森林被砍伐、動物瀕危、垃圾圍城、極端天氣等新聞每年上映,莫不讓人傷感。

颱風把垃圾送到菲律賓馬尼拉灣沿岸,與小孩子共渡童年;而實現循環經濟模式,則有助我們全球從源頭減廢。© Jilson Tiu / Greenpeace
颱風把垃圾送到菲律賓馬尼拉灣沿岸,與小孩子共渡童年;而實現循環經濟模式,則有助我們全球從源頭減廢。© Jilson Tiu / Greenpeace

我們難以完全擺脫社經制度,就像回收的問題上我們別無選擇[1],我們的舉動迫不得已對環境造成破壞,猶如被釘在蜘蛛網上動彈不得。

什麼是循環經濟?3 大原則學懂新思維

  1. 系統合作:你的廢物就是我的寶
    其他領域未充份利用的資源可以被另一領域使用,領域之間互相合作[2]
  2. 高價值循環:重用,再生,雙胞胎
    盡量保留資源最大的價值,重複多次使用,其次再回收再生
  3. 產品服務化: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
    消費者重視使用服務大於佔有物品

假如你現在要生產一件物品,你可能會考慮消費者的喜好來設計產品,然後費煞苦思如何在物料上和程序上用低成本生產產品,然後進行市場推廣,賣出產品,這就完事了。

而循環經濟會考慮如何把產品設計得更耐用,物料上如何可以對環境更友善。同時留意生產物品時,有沒有不要的資源可以出售給其他領域。另外,也會考慮如何可以把產品復舊如初, 以及如何把產品回收再用。

循環經濟的例子

有時候制度會限制我們的選擇,就像之前全日禁堂食令使人被迫外賣,製造了許多垃圾。再者,這世上還有許多未能實踐環保的人,所以就需要良好的經濟模式,讓人自然地被嵌入環保的行為中。試想一下,你買外賣或是飲品不用用一次性外賣盒和飲品杯又不用自備容器,更不用洗,不是一件很棒的事嗎?

例如台灣就出現了「好盒器」的循環經濟好例子。它針對外賣和台式飲品杯所帶來的塑膠垃圾,以及人類的惰性,提供「你喝,我幫你洗」服務。市民在飲品店借用飲品杯,用完後直接可以在附近的店鋪歸還,不需要市民在環保和便利之間掙扎。

截至2019年底,好盒器已經為大家減少了6萬7千多個即棄容器[3]。如果香港已經擁有這項服務,相信會為市民減省許多疫情期間的垃圾!

飽受塑料污染的印尼蘇門答臘島上,一隻小綠海龜與即棄飲品杯為鄰;而實現循環經濟模式,則有助我們重新審視「即棄文化」。 © Paul Hilton / Greenpeace
飽受塑料污染的印尼蘇門答臘島上,一隻小綠海龜與即棄飲品杯為鄰;而實現循環經濟模式,則有助我們重新審視「即棄文化」。 © Paul Hilton / Greenpeace

以上的例子體驗了循環經濟拒絕垃圾的概念,因為循環經濟細思如何把資源循環,達至資源再生或恢復,就像雜草被視為除之以後快,但在大自然裡它有著自己的作用,並不是人類眼中的雜草。所以垃圾不只是垃圾這麼簡單,這很在乎資源運用的方式。

循環經濟的好處是⋯

循環經濟的亮點在於以租代買(產品服務化),打破了使用某件物件就要購買的慣性思維。當消費者以租代買,企業有經濟誘因來思考如何把產品設計得更耐用,更容易維修和回收,使得成本降低。

例如,荷蘭史基浦機場租用飛利浦照明服務:機場每月付出固定費用,飛利浦就會定時維修機場的照明設備和管理用電狀況,所以飛利浦重新設計燈具,延長燈具的壽命,以減少更換的費用。如此一來機場的前期投資變少(不用買燈具),而且電費也大幅減少[4]

這個例子又再證明,實踐循環經濟確有助導正消費帶來的責任問題。

愛爾蘭都柏林的志願者呼籲政府儘快為燈泡落實節能規定,期望日後的燈泡全都符合節能標準,符合了最新的循環經濟原則。 © Greenpeace / Martin Maher
愛爾蘭都柏林的志願者呼籲政府儘快為燈泡落實節能規定,期望日後的燈泡全都符合節能標準,符合了最新的循環經濟原則。 © Greenpeace / Martin Maher

循環經濟還有許多玩法,例如租借傢俬,方便一眾無殼蝸牛;又或租借衣服,方便男士女士玩轉時尚。租用模式揭示生活方式總有得揀!

托爾斯泰的一篇《一個人需要多少土地》小說講述主角本來有土地,但他期望擁有更多的土地,讓自己變得更富裕。有一天他聽說遠處的巴甚基爾人以便宜的價格出售土地。他啟程到當地,與首領打交道。首領表示他交了一筆小錢後,他走多少的土地就會有多少的土地屬於他,但條件是要當天返回出發地點。

主角野心勃勃地走了很遠很遠的路,可惜走得太遠,未能在期限前跑回來,摔死了。主角的僕人為他挖了一個小坑來埋葬他。結果,主角需要的土地就只有從頭到腳6英尺的一小塊土地。所以我們從來都不能帶走什麼,需要的也是很少的東西,更遑論說要擁有許多東西。以租代買是對我們時代不經思索購物模式的回應。

世界上有很多像你一樣熱衷環保的同行者心懷希望,珍惜資源,積極嘗試各種循環經濟的可能。 © FUJIGARA / Greenpeace
世界上有很多像你一樣熱衷環保的同行者心懷希望,珍惜資源,積極嘗試各種循環經濟的可能。 © FUJIGARA / Greenpeace

疫情下,有人失業,有人待業,有人創業。循環經濟的商業模式也不失為一個創新的選擇。去對世界多點想像和反思,去改變我們的經濟模式,去讓世界變得更美好,這是這個時代急切的任務。

延伸閱讀:

備註:
[1] HK01報導:追蹤器揭白做回收 9大屋苑疑將回收膠樽直送堆填區
[2] 循環台灣基金會:《邁向循環台灣》循環經濟實踐案例手冊
[3] 台灣光華雜誌: 人人參與的循環模式
[4] 天下雜誌:飛利浦 不賣燈泡 改賣「那道光」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