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Homepage主頁 v2018

如何支持

專題報導 海洋
5 mins

450隻谷底反彈!座頭鯨強勢回歸的啟示

作者: 英國艾希特大學海洋科學家Dr. Kirsten Thompson

編按:疫症令不少人類活動停擺,連帶網絡流傳多段野生動物榮歸城市的影片,當中混雜真假,不如一起細看真正成功保育例子!座頭鯨受商業捕鯨無情獵殺,全球數目一度低見450隻,目前卻回升至接近25,000隻,到底是自然奇蹟還是保育工作奏效?國際綠色和平科學研究部門海洋學家Kirsten Thompson,與你分享追蹤鯨魚的親身實證。

在深邃海洋之下、多數人視界之外,一場奇蹟正悄然發生:曾受商業捕鯨重創的座頭鯨正大舉回歸!先旨聲明,這與新冠肺炎疫情無關。

一隻座頭鯨在南極帕默群島(Palmer Archipelago)覓食時躍出水面,水花四濺。© Christian Åslund / Greenpeace
一隻座頭鯨在南極帕默群島(Palmer Archipelago)覓食時躍出水面,水花四濺。© Christian Åslund / Greenpeace

去年一項研究[1]發現,在巴西外海繁衍、夏日以南極水域為家的座頭鯨,數量已回復到現代捕鯨活動發達前的水平。紀錄顯示,1830年代還有約27,000隻座頭鯨,但受到人類大量獵捕,1950年代中期竟然只剩450隻。

能夠見證大自然在不受人為侵擾下煥發生機,實在令人欣慰。自1986年頒佈商業捕鯨禁令後,鯨魚數量強勢回歸,估計已回復原有族群的93%(編按:約24,900隻)。透過消除捕鯨威脅、重獲安全海域茁壯成長,很多區域的座頭鯨數目已告恢復。

這對鯨魚來說當然是天大喜訊,對氣候也是美事一樁。減緩氣候危機的關鍵,在於從大氣中移除二氧化碳,而每隻鯨魚為此所作的貢獻,值得你我重點關注。

綠色和平船艦今年2月與科學家到訪南極考察,記錄座頭鯨生態。© Christian Åslund / Greenpeace
綠色和平船艦今年2月與科學家到訪南極考察,記錄座頭鯨生態。© Christian Åslund / Greenpeace

儲碳神器介紹番

一條鯨魚平均能儲存33噸二氧化碳,所以單是保護在巴西一帶繁殖的南極座頭鯨族群,就能讓813,780噸二氧化碳存放深海,相等於百慕達或伯利茲等小國1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兩倍(參考2018年碳排放數據)。全因鯨魚自然死亡時,龐大身軀裡儲存的碳會釋出深海,並在海底封存長達好幾世紀之久。

2019年,就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也注意到鯨魚保育的驚人價值,估計一隻大鯨魚終生的經濟效益高達200萬美元[2];全球資源信息數據庫阿倫達爾中心(GRID-Arendal)甚至進一步估算,鯨魚對全球經濟的貢獻達1萬億美元[3]

延伸閱讀:經濟學家減碳殺手鐧:每條鯨魚可存封33噸碳

綠色和平船艦早前巡航南極,考察在南極傑拉許海峽(Gerlache Strait)覓食的座頭鯨生態。 © Abbie Trayler-Smith / Greenpeace
綠色和平船艦早前巡航南極,考察在南極傑拉許海峽(Gerlache Strait)覓食的座頭鯨生態。 © Abbie Trayler-Smith / Greenpeace

踏背渡海的傳說

綠色和平船艦早前完成為期1年的科學考察之旅,我有幸參與其中,在壓軸一站南極飽覽於海洋各處躍動的鯨魚身影。就連和我同艙、向來滴酒不沾的船員,也連夜沉醉於船頭觀賞鯨魚覓食,而在好幾個早晨顯露「鯨魚宿醉」(whale hangover)的疲態。

本文作者Kirsten Thompson率領科學團隊利用水底咪高峰(Hydrophone),聆聽鯨豚於冰川附近覓食與交朋結友時發出的獨特聲音。 © Abbie Trayler-Smith / Greenpeace
本文作者Kirsten Thompson率領科學團隊利用水底咪高峰(Hydrophone),聆聽鯨豚於冰川附近覓食與交朋結友時發出的獨特聲音。 © Abbie Trayler-Smith / Greenpeace

身為一名鯨魚生物學家,我始終記得幾十年來在英國設得蘭、亞速爾群島、紐西蘭、新喀里多尼亞(New Caledonia)居住及工作時,一個個老捕鯨人於社區傳誦的故事──那些年座頭鯨數目之多,可以沿牠們背上步往海灣彼岸。這次南極經歷讓我想起那些傳說,從中盼望繼續努力復育更多族群與物種,令每個人都能享受如斯美景,而非少數人的專利。

南極埃雷拉海峽(Errera Channel)的座頭鯨。因保育有成,南極座頭鯨數量逐漸回復。 © Abbie Trayler-Smith / Greenpeace
南極埃雷拉海峽(Errera Channel)的座頭鯨。因保育有成,南極座頭鯨數量逐漸回復。 © Abbie Trayler-Smith / Greenpeace

黑白尾鰭是「指紋」

座頭鯨可能是世界上最知名的鯨魚,已知遷徙里程比任何哺乳類動物都長;而且牠們尾鰭背面的黑白花紋猶如人類指紋,每隻都獨一無二。在綠色和平航程期間,我們將拍攝影像比對全球座頭鯨資料庫,成功辨認出49隻;牠們都在覓食區大快朵頤,忙著填飽肚子。

迫力驚人!綠色和平科研團隊觀測鯨魚時,兩隻座頭鯨靠近小艇。 © Abbie Trayler-Smith / Greenpeace
迫力驚人!綠色和平科研團隊觀測鯨魚時,兩隻座頭鯨靠近小艇。 © Abbie Trayler-Smith / Greenpeace

其中一隻之前代號為HW-MN1300988的座頭鯨,獲我們取名為Mir──因為得悉尾鰭與資料庫脗合當日,剛巧是船上一位無線電操作員的生日。Mir首先在2012年於巴拿馬的太平洋海岸被發現,接下來連續3年夏天均被拍得回到南極水域,直接證明鯨魚覆蓋的海域極廣。數據同時幫助我們認識這些曼妙生物遷徙路線有多遠,仰賴海洋有多廣。

延伸閱讀:前線水手船艦揭秘!飄泊南極的辛酸與快樂

Kirsten今年1月在南極天堂灣(Paradise Harbour)發現座頭鯨Mir,並透過獨一無二的尾鰭確認牠的身份。
Kirsten今年1月在南極天堂灣(Paradise Harbour)發現座頭鯨Mir,並透過獨一無二的尾鰭確認牠的身份。

折鰭鯨魚在呼救

當然,喜訊背後仍存隱憂。有些鯨魚至今仍遭獵殺;有些物種如藍鯨,至今尚未從商業捕鯨的禍害中恢復過來。而且牠們同時面臨無數彼此相連的人為威脅:海洋噪音、化學及塑膠污染、碰撞船隻、漁網纏身、漁業管理不善及氣候危機,也是海洋生物的共同困境。我們在航程中辨認出的其中一隻座頭鯨HW-MN1301140,因尾鰭只剩一半而更顯矚目,很可能是掙脫漁網纏繞的後果。

代號HW-MN1301140的座頭鯨尾鰭只剩下一半,懷疑因漁網纏繞而受損。
代號HW-MN1301140的座頭鯨尾鰭只剩下一半,懷疑因漁網纏繞而受損。

南極座頭鯨強勢回歸,印證各地政府攜手保護全球海洋的無限可能──當年緊接捕鯨禁令,同時成立了鯨魚保護區,以及訂立瀕危物種貿易條例。我們早有充足工具與科學論證,只欠政治決心和意願,共同建立足以讓野生動物恢復的空間。

藍鯨是世界上最大的鯨魚,卻因多年前飽受商業捕鯨衝擊,數量至今尚未回復。
藍鯨是世界上最大的鯨魚,卻因多年前飽受商業捕鯨衝擊,數量至今尚未回復。

我們知道海洋可以復原,如今你我就站在讓這願景成真的十字路口:挑戰縱然艱巨,但放棄前行的話只會失去更多。最近一則《自然》期刊(Nature)的評論[4]指出,如果海洋受到保護,海洋生物可望在我們有生之年恢復生機──除了鯨魚,還有海龜、海獺、海豹,以至對人類攸關重要的漁業。

延伸閱讀:守護海洋藍圖:行動代號「30x30」!

所謂「保護」意指建立互相連結、妥善管理的海洋保護區網絡,覆蓋全球最少30%海洋,讓海洋生物茁壯成長。種種科學實證均指出,這樣的願景既切實可行,也將會發揮作用。

那些流傳海灣的座頭鯨傳說,也許並非純屬虛構?我拭目以待。

以行動落實守護海洋

資助綠色和平獨立科研工作,推動2030年前保護全球30%海洋!

捐款支持

[1] Assessing the recovery of an Antarctic predator from historical exploitation ; 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
[2] Nature's Solution to Climate Change ;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3] Whales are a trillion-dollar climate change fix! ; GRID-Arendal
[4] Rebuilding marine life ; Nature
※ 原文刊登於《TIME》時代雜誌

相關標籤:

南極生物多樣性科學研究海洋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