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Homepage主頁 v2018

如何支持

專題報導 海洋
4 mins

「死亡之牆」無差別收網 印度洋過度捕撈危機

作者: 綠色和平

捕魚維生,本可取之有道,工業漁船於海中矗立「死亡之牆」,卻令非目標以至瀕危物種同遭殃。綠色和平船艦極地曙光號今年2月啟航,調查生態豐饒的印度洋暗藏過度捕撈危機,最新報告披露因管理機制鬆散乏力,助長漁船肆無忌憚使用大型流刺網(grillnets)等破壞性漁法掠奪海洋資源,更凸顯8月聯合國會議制訂全球海洋公約的重要性,為你我共享的海洋提供真正長久保護。

為了把握全球設立最少30%海洋保護區的關鍵十年,綠色和平船艦分途出航,其中全球守護海洋項目數碼媒體主任黃毓琪(Kelly)每周撰寫海上日記,直擊彩虹勇士號追蹤深海採礦企業染指太平洋的行動。而極地曙光號則到訪生態資源豐富的印度洋,除了在吸碳能力極強的龐大海草床薩耶.迪.馬尼亞沙洲(Saya de Malha Bank)探測水底生物、尋找環境DNA以了解生態現況外,更於印度洋西北部實地見證破壞力極強的漁法──「死亡之牆」(Wall of Death)。

綠色和平早年持續倡議,成功推動禁止大規模流刺網的聯合國決議於1992年生效,「死亡之牆」卻仍在海中出現。 © Alessandro Montanari / Greenpeace
綠色和平早年持續倡議,成功推動禁止大規模流刺網的聯合國決議於1992年生效,「死亡之牆」卻仍在海中出現。 © Alessandro Montanari / Greenpeace

連環船橫亙39公里高牆 瀕危物種難倖免

為了讓公眾認識海洋正遭受破壞的真相,綠色和平發表《豪賭:破壞性漁法對印度洋公海的環境與社會衝擊》報告(High Stakes: The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impacts of destructive fishing on the high seas of the Indian Ocean),揭露以下現況:

  • 又稱「死亡之牆」的大規模流網(driftnets),早在30年前已被聯合國禁止,至今貪婪的作業者依然為捕捉大量漁獲而廣泛使用
  • 綠色和平英國辦公室調查團隊在印度洋目擊7艘漁船組建長約39公里的兩面流刺網牆,並記錄鰏魟(devil rays)等瀕危物種遭混獲(bycatch)誤捕;過去50年間,印度洋的鯊魚數量亦大幅下跌近85%
  • 除了吞拿魚為該海域的主要獵物,魷魚漁業亦迅速擴張:超過100艘漁船在區內作業,而且未受國際規範管制
  • 受薄弱制度與政治決策等因素左右,區域漁業管理形同虛設;例如印度洋吞拿魚委員會(IOTC,Indian Ocean Tuna Commission)受歐洲產業勢力影響,導致近期會議未能就解決過度捕撈的措施達成共識

小檔案:甚麼是流刺網?
流刺網是一種傳統捕撈技術,將漁網頂部連接繫上浮標的繩索,底部則連接到綁有鉛錘等重物的繩索,使漁網垂直張開懸掛水中。當魚種的尾或鰭被漁網勾住而試着掙脫,鬆軟漁網就會將其包裹起來;因被纏魚種像刺一樣懸掛網中,故得名「流刺網」。

部份大型流刺網由大、中、小三層網眼組成,不論魚身大小皆悉數落網,容易誤捕目標以外的海洋生物(混獲)之餘,亦蘊釀生態浩劫,因此各地陸續禁止近岸作業使用流刺網,卻仍在公海頻繁出現。

過去15年間,西南印度洋的鰏魟數量大跌逾85%;鯨豚、鯊魚等海洋生物也常常墮進流刺網。 © Alessandro Montanari / Greenpeace
過去15年間,西南印度洋的鰏魟數量大跌逾85%;鯨豚、鯊魚等海洋生物也常常墮進流刺網。 © Alessandro Montanari / Greenpeace

供給30億人蛋白質來源 糧食危機一觸即發

綠色和平調查團隊目睹衝擊一幕,顯示海洋現時尚未受到妥善保障,工業捕撈持續在缺乏監管的公海橫行無忌,衝擊脆弱的生態系統,並藉此牟取利潤。綠色和平英國辦公室保護海洋項目主任Will McCallum指出:「我們不能允許工業捕撈持續破壞海洋,亦必須為數十億仰賴健康海洋生存的民眾撥亂反正。」

事實上,漁業得到妥善管理,對沿海地區尤其是南半球的糧食供應至關重要──全球約21%吞拿魚都是在印度洋捕捉,成為第二大來源;而約有30%世界人口居住在印度洋附近,更有30億人倚賴這片海洋作為蛋白質來源,可見一旦印度洋的生態資源消耗殆盡,將帶來嚴重糧食危機

海洋需要強而有力的制度保護──杜絕破壞漁法及過度捕撈,不僅保護海洋生態,也是保障沿海居民的生計。 © Abbie Trayler-Smith / Greenpeace
海洋需要強而有力的制度保護──杜絕破壞漁法及過度捕撈,不僅保護海洋生態,也是保障沿海居民的生計。 © Abbie Trayler-Smith / Greenpeace

報告同時揭露其他破壞性漁法,包括歐洲漁船放置的人工集魚器(Fish Aggregating Devices, FAD),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改變印度洋西部棲息地生態,而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評估,印度洋已有約三分一魚群種類遭過度捕撈

在印度洋出沒的吞拿魚,同樣面臨過度捕撈危機。 © Tommy Trenchard / Greenpeace
在印度洋出沒的吞拿魚,同樣面臨過度捕撈危機。 © Tommy Trenchard / Greenpeace

扭轉海洋保護碎片化 一起爭取全球海洋公約

單靠本地漁業管理組織,已經無法有效保護海洋,必須制定強而有力的海洋保護區,才能真正守護海洋生態。綠色和平與全球超過350萬海洋支持者,正為暫定今年8月召開的聯合國《全球海洋公約》協商會議作最後衝刺──透過船艦實地調查,以科學實證作為倡議依據,凝聚民眾聲音向各地政府施壓,在2030年前保護至少30%海洋

經過連年行動倡議,目前已有70個國家願意打破各自為政局面,攜手支持「30x30」的保護海洋願景。此刻有你的支持,我們可以真正保護公海免受侵擾掠奪,使無數珍貴物種生生不息,讓你我及未來世代共享蔚藍海洋。

以行動落實守護海洋

資助綠色和平獨立科研工作,推動2030年前保護全球30%海洋!

捐款支持

延伸閱讀:
新年新航程 印度洋有隻大海小鯨?
您的吞拿魚佳餚,記載漁工血汗史
解決海洋危機的方法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