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Homepage主頁 v2018

如何支持

專題報導 塑膠
3 mins

微塑膠首現人體血液 源頭減廢為環境也為健康

作者: 綠色和平

遠至南極冰芯,近至香港郊野溪流;深如西太平洋萬米瑪里亞納海溝,日常如蔬果、食鹽、烏頭、樽裝水等食物,微塑膠早已落戶。一項最新研究更首次於人體血液發現微塑膠,具體疾病風險尚待考證,卻令科學界憂慮微塑膠可隨血液流遍全身,甚或殘留器官。

要保障你我健康,當際之急是源頭減廢;而生產大量即棄膠樽及無謂塑膠包裝的品牌、企業,必須加快步伐關上「派膠」水喉。綠色和平將繼續遊說工作、提倡可行方案,解決你所關注的塑膠污染問題。

憂殘留器官 或損人體細胞

英國《衛報》日前率先報導[1],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研究團隊,利用可偵測、分析細小至0.0007毫米微粒的技術,剖析22位健康成年人的血液,發現當中近八成(17個)樣本含有微塑膠──微塑膠種類包括常見於飲品膠樽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用作食品包裝的聚苯乙烯(Polystyrene),以及膠袋原料聚乙烯(Polyethlene)。

是次發現已刊登於《國際環境》(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期刊[2];研究人員表示,需要進一步評估相關健康風險,但早前有實驗室分析指,大量攝取微塑膠會損害人體細胞,而嬰幼兒亦對化學微粒成份尤其脆弱。

塑膠碎片經魚類等海洋生物入侵食物鏈,最新研究進一步揭露人體血液含有微塑膠。 © The 5 Gyres Institute
塑膠碎片經魚類等海洋生物入侵食物鏈,最新研究進一步揭露人體血液含有微塑膠。 © The 5 Gyres Institute

來自綠色和平美國辦公室的全球塑膠項目主管Graham Forbes回應研究結果,形容事實進一步證明我們無從迴避解決塑膠污染:「即棄塑膠由提取一刻至最終棄置,注定污染我們的身體與社區環境,而它不應在可實現的循環經濟佔一席之地。

要解決塑膠危機,可口可樂、百事、雀巢、聯合利華等全球最大污染品牌急須減少塑膠包裝,改為研發可填充及重用(refill and reuse)系統;而各地政府則須制訂具法律約束力、涵蓋從生產到報廢完整周期的全球塑膠公約,向生產者問責。」

推動管制即棄膠餐具

您的聯署,可向當局展示香港市民加快限塑的強大意願,並推動發展可重用系統!

立即聯署
綠色和平去年於香港8條郊野溪流採樣,發現半數樣本含有微塑膠。 © Greenpeace / Chilam Wong
綠色和平去年於香港8條郊野溪流採樣,發現半數樣本含有微塑膠。 © Greenpeace / Chilam Wong

食物鏈、郊野溪流現蹤 污染無孔不入

微塑膠泛指體積少於5毫米的塑膠微粒,由不能分解的塑膠垃圾分裂而成,亦因體積細小難以過濾,經海洋生物吸收後進入食物鏈。近年綠色和平多項研究均相繼證實,微塑膠可謂「無孔不入」:

連同蔬果、食鹽、樽裝水等飲食含有微塑膠,以及海鳥、鯨魚、海龜等體內發現塑膠垃圾,污染警號一直未停。要問的是:全球領袖、跨國品牌,仍要繼續裝作若無其事嗎?

綠色和平「全城走塑」計劃去年底完成招募全港1,100間走塑店鋪目標,鼓勵市民自攜容器,甚至可享走塑折扣優惠。 © Greenpeace
綠色和平「全城走塑」計劃去年底完成招募全港1,100間走塑店鋪目標,鼓勵市民自攜容器,甚至可享走塑折扣優惠。 © Greenpeace

堅持源頭減廢 本土國際現改變曙光

希望尚存,因有你與世界各地無數環境守護者堅持源頭減廢才是正確的事,繼續於日常生活實踐信念,並幫助綠色和平一起發揮群眾力量施壓、倡議,我們見證塑膠污染終獲正視。

本地

  • 政府終就全面管制塑膠餐具進行諮詢(惟步伐仍然緩慢)
  • 超市陸續擴展裸買補充站及減塑蔬果區(仍須加快淘汰無謂包裝
  • 社區走塑店鋪版圖持續擴張,走塑風氣遠比以往友善、便利

國際

以上成果得來不易,而綠色和平亦不甘於此,定必繼續透過政策倡議、科學研究、社區參與、直接行動等工作緩解塑膠污染,守護你我與環境健康。


[1] Microplastics found in human blood for first time; The Guardian
[2] Discovery and quantification of plastic particle pollution in human blood;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相關標籤:

科學研究塑膠環境新聞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