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民眾意識,逐步減少一次用塑膠製品,同時推動政府與企業儘快從源頭全面禁用一次性塑膠製品。
臺灣一年消耗180億個塑膠袋、60億支寶特瓶、30億根塑膠吸管、15億手搖飲料杯,以及64萬套免洗餐具,僅有少部份塑膠得以回收,其他不能回收的塑膠垃圾,極可能就此流入大海,據統計,每分鐘都有一輛卡車的塑膠垃圾被倒入大海,嚴重威脅海洋生態。因此,聯合國已將塑膠垃圾視為僅次於氣候變遷的全球危機,顯示塑膠污染已是全球議題。
臺灣沿海已經遭受微塑膠污染嗎?在全球,每年約有1,270萬噸的塑膠垃圾流入海洋。
我們致力以實地調查與公民科學研究,揭露全臺海灘與海域遭受塑膠污染的程度,同時,促進民間團體與公部門合力推動減塑政策,並號召消費者發揮公民力量,加速禁用塑膠柔珠與一次用塑膠製品的時程表。此外我們也持續推動企業減塑,並提出具體的減塑方案。
發布「海鮮中的塑膠」報告,要求政府加速禁用塑膠柔珠。
舉辦記者會公布國際美妝清潔保養品牌使用塑膠柔珠,要求各品牌淘汰所有固體塑膠柔珠。
與數個在地公民團體、環保署共同建置「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平臺」,合力解決海洋污染問題。
彩虹勇士號首次於臺灣南部海域打撈調查微塑膠污染程度。
發布臺灣基隆與高屏沿海微塑膠分佈情況,證實微塑膠已經存在於臺灣海域。
「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平臺」制訂行動方案,擴大限塑政策範疇,預計2030年全面禁用一次性塑膠製品。
邀集日韓專家培訓海岸監測工作,打造臺灣海岸快篩調查方法,展開為期一年監測工作。
以快篩方式檢視全臺海岸線的廢棄物分布狀況,作為制定源頭控管與末端清理政策的參考數據。
透過海岸快篩調查結果,呼籲政府訂定「海洋廢棄物管理辦法」,並促成相關部會清理 13 處最髒海岸線。
公布臺灣飲料杯用量增加五億個,與看守台灣協會、荒野保護協會以及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共同呼籲環保署增加減量措施。
綠色和平公布四大類一次性塑膠產品在十年間總用量增加了 22.8%,要求環保署減塑措施採以重複使用為概念,改變消費模式。
綠色和平分析文獻研究發現臺灣人每年食用海鮮也攝入 1.63 萬個微塑膠,呼籲環保署加強源頭減塑,將外帶與外送納入管制對象。
監督環保署限塑進度,並要求政府積極推動重複使用模式。
以群眾力量,推動企業改變。立即連署,或瀏覽我們的相關文章,身體力行,守護海洋!
【海洋減塑專案研究報告】綠色和平透過調查、揭露、記錄和追蹤,在報告中檢視目前環境中的海洋/沿岸塑膠垃圾問題,我們以科學證據遊說,促進民間團體與公部門合力推動減塑政策,並致力於提升公眾正視塑膠垃圾的問題。
海鮮中的塑膠
海洋中的塑膠碎片已成為全球性的環境問題,而且海洋生物會吸收和攝食這些微塑膠也是普遍的事實。這份關於海洋中的微塑膠的最新科學文獻和報告,特別關注魚類和貝類的研究,並評量人類若食用含有微塑膠的海鮮之潛在影響。
臺灣海岸垃圾總體檢
2018 年7 月,綠色和平與荒野保護協會展開一季一次、為期一年,環臺灣本島的海岸快篩調查,透過視覺評估海廢體積,快速、大範圍的調查海廢污染的分佈狀況。藉由快篩調查,希望獲得全臺灣海岸上的海廢總量,同時找出哪邊的海岸最髒及主要的海廢類型,這些資料將有助於有效率且確實移除、清運海岸上的既有海廢垃圾...
不塑之客 致命纖維
目前生產的成衣約六成含有聚脂纖維(polyester),然而這種廉價的合成纖維是速食時裝盛行的幕後推手,也是海洋生態惡夢。透過本報告一起了解塑膠纖維對於海洋生態的影響,以及跟我們人類之間的關聯...
推動企業和政府減塑,積極尋找替代方案,您我出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