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v2018

推動改變

新聞稿 氣候
5 mins

綠色和平批淨零十二項關鍵戰略五大缺失!嚴重低估全球氣候緊急狀態 2030減碳目標僅設24% 忽視臺灣減碳責任

作者: 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小組

今天(28)由國發會所公布的淨零轉型12項關鍵戰略,揭示具體執行方案。然而這份從今年3月開始預告的關鍵戰略報告,不光沒有解答綠色和平對政府淨零路徑「兩缺一低」(缺預算、缺目標、低估成本)的疑問,更在此場記者會中宣告臺灣2030淨零目標僅只有24%,遠遠低於IPCC建議的45%,等同在2030年這個氣候臨界點正式忽視臺灣的減碳責任,綠色和平指出此份報告的五大缺失。

一、2030年減碳目標僅設24%,嚴重低估全球氣候緊急性

面對外界質疑2030減碳標準如此落後國際,國發會主委龔明鑫回應,24%±1的減碳新目標是經過務實的理解跟了解而訂出,要能夠達成相當規模的具體減量,需等新的科技運用發展出來。

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主任洪昇邦對此表示,國發會將如此低標準的短期減碳目標視為臺灣淨零關鍵戰略的一部分是非常不負責任的作法。追根究底,全世界共同追求淨零的終極目標,無非是為了要避免氣候危機發生。根據IPCC去年公布的《氣候變遷2021》報告,全世界的碳排要在2030年減半、2050年淨零,才是真正有意義的路徑,才能真正避免全球升溫1.5度的臨界點。龔主委的說詞,無疑是將現下急迫的減碳責任,完全推拖到未來一切未知的減碳科技上。但問題是,就算未來真的有超凡的減碳技術問世,這幾年下來消極作為所產生的碳,所造成的氣候危害都不會消失,這是忽視臺灣減碳的責任,也嚴重低估全球氣候緊急性。

二、缺少有效碳定價,淨零預算全民買單

國發會提出至2030年將新增近9千億的預算,其中主要靠公營事業(4,400億)及新增計畫(3,200億)作為主要預算來源。但多年來公營事業的財務狀況不佳,而新增計畫中包括《氣候變遷因應法》內的碳定價,目前僅有環保署提出的碳費制度預計向排碳大戶收取每一噸約200元費用,且並未有明確調升機制,國發會和財政部長期也不斷迴避碳稅的討論。若依每噸200元徵收,以臺灣2021年2.87億噸的碳排放,估計也僅約有574億的碳費收入。

綠色和平指出,臺灣政府不執行污染者付費的有效碳定價制度,透過以價制量的方式促進產業轉型,並要求排碳大戶付出長期以來忽視的環境成本投入在淨零轉型的預算中,反而還要投入更多納稅人的錢來補貼這些排碳大戶轉型,不符合氣候公平正義。此外,9千億是為達成2030年減碳24%的預算,那麼,達到2050年淨零排放的金額和來源在哪裡?怎麼來?都是政府必須說明的。

三、缺乏火力電廠除役的淨零轉型,不符合國際趨勢

如果按照目前提出的淨零路徑,到2050年臺灣火力發電廠的裝置容量仍維持在40GW。以台電今年的數據來看,臺灣整體的火力發電廠總裝置容量也差不多40GW,政府似乎認為火力發電廠結合碳捕捉和碳封存技術(CCUS)就可以達成淨零排放,不反對火力電廠持續發展,也完全不需要退場。但國際能源總署與IPCC都建議,2050年要達成淨零,再生能源佔比至少要7成以上,甚至達到百分之百,今日簡報寫到2050年能源依賴度目標僅50%,甚較3月提出的版本更低。臺灣雖未生產化石燃料,但對於化石燃料的大量依賴將間接影響到全球能源轉型的動能。全球趨勢皆是逐步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政府卻是背道而馳。

四、各自為政的淨零戰略,國發會亟需建立管考機制串聯中央部會與地方政府

洪昇邦也強調,國發會雖主責淨零規劃,但本次12項戰略報告中,目前的規劃看起來仍是各部會各自為政,同時在缺乏管考機制的前提下,國發會將沒有任何依據確認各戰略文件的執行情況,也無法保障預算的執行效益。

淨零轉型應該是中央與地方政府、全民共同參與才能達到的目標,國發會卻幾乎沒有提到地方政府的角色與協力分工,甚至短期減碳目標比許多地方政府還消極。從今年3月30日宣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藍圖」開始,半年多來雖然辦了近50場社會溝通會議,但實際上多半場次皆為邀請制,且多在平日辦理,一般民眾根本未獲得資訊也難以參與。龐大的資訊內容也未事先提供給社會大眾檢視就要辦理論壇,與其說是社會溝通,更像是告知。

五、過度重視經濟開發卻忽略自然環境保護

此外,淨零轉型不只是經濟和產業轉型,更必須避免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以確保自然碳匯量。自然碳匯中以海洋為全球最大來源,然而目前海洋濕地復育目標在 2030 年僅新增 5 公頃保育面積,對淨零路徑的幫助微不足道,足見政府忽視海洋保護對減緩氣候危機的幫助,僅把向海致敬當作口號。

另外,淨零轉型路徑中亦有大量與海洋相關的開發,如碳封存、海洋能、離岸風場等,開發過程所造成的碳排放、生物多樣性與棲地損失更應納入評估,不容忽視。目前公告多年,仍卡關行政院的《海洋保育法》草案,也是推動淨零路徑的關鍵,政府責無旁貸應該立即通過《海洋保育法》,才能兼顧經濟開發與環境保育。

相關標籤:

氣候變遷政策倡議環境新聞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