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v2018

推動改變

新聞稿 生活
3 mins

「回收,真的就夠了嗎?」綠色和平破除時裝產業的回收迷思

作者: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綠色和平為時裝產業提出12項建言,從生產、使用及回收各階段進行產業革新。徹底改變時裝產業的選項早已存在。

【2017年9月22日 臺北】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在米蘭時裝週進行同時,發佈最新報告《時尚分岔路:時裝業減緩和閉鎖循環的起步》。破除目前時裝產業定義的「循環經濟」迷思,搜集全球近400個營運範例,為時裝產業提供真正能夠減緩生產節奏(slow the loop)及邁向閉鎖循環(closed-loop)的解答。這份報告建立了史上第一個永續時裝產業的公開資料庫,為時裝業的永續發展提供明確的座標。

目前時裝業及政府單位談論的「循環經濟」,絕大多數著眼在回收,或把塑膠垃圾再製當做循環經濟的成果,例如將保特瓶再製為紡織品等。綠色和平專案主任羅可容指出:「現今流行的『循環經濟』,只是把其他產業製造的一次性垃圾問題轉移到紡織業;要減低環境影響應該要從源頭減量生產,才是真正對症下藥。」此外,品牌若將回收視為最符合環保的做法,也會衍生另一個問題,成為減低消費者罪惡感的「贖罪券」,反而創造更多消費的商機,也會助長消費者隨意丟棄的心態。

時裝品牌對於聚酯纖維(Polyester)的依賴,也讓海洋微塑膠污染問題愈趨嚴重。西元2000年至2016年,全球成衣業的聚酯纖維使用量,由每年830萬公噸提高至2,130萬公噸。與此同時,全球成衣生產在2014年高達1,000億件。以聚酯纖維為主的合成纖維,在成衣所佔的比例現在已超過60%,而聚酯纖維以化石為原料,並且很難被降解,這不僅是海洋生態夢魘,同時也加劇氣候變遷。

目前全球已有部份中小型業界實踐新商業模式,以生產耐用、可修補及回收的產品為目標。在產業展現積極度的同時,政府單位也應跟進。例如法國政府建立EcoTLC,為紡織業生產者延伸責任(EPR) 設定目標,獎勵優化設計,並且提供追溯和回報系統。專案主任羅可容表示:「法國的經驗讓我們進一步思考,若要保持臺灣紡織業優勢,政策介入是讓永續、前瞻性商業模式生存的必要條件。」

綠色和平為時裝產業提出12項建言,從生產、使用及回收各階段進行產業革新。徹底改變時裝產業的選項早已存在。與其以舊的商業模式進行有限的修正,不如放手創造有助消費者和整體社會重視內在價值,真正展現價值與美感的產品及服務。

詳細資訊請見摘要及報告內容:

2017時尚分岔路中文摘要

2017時尚分岔路英文完整報告

相關標籤:

有毒物質循環經濟

很多臺灣人,像您一樣…

為確保獨立與公正,我們從不接受來自政府或企業的捐款。所有推動環境工作的資源 100% 來自熱心民眾,您的支持對我們無比重要。 我們承諾謹慎使用每分資源,並力行資訊公開透明。您願意加入我們,以幾分鐘的時間,每天 10 元的金額,共同守護我們唯一家園嗎?

我願意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