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v2018

推動改變

專題報導 海洋
4 mins

幽靈漁具:潛行海洋的死亡陷阱

作者: 綠色和平 Greenpeace

所謂「鬼」,唯恐天下之不亂也,蟄伏四周,伺機而動。即使看似船過無痕的水世界,也有無數「幽靈漁具」散落各處,佈下海洋物種猝不及防的陷阱。綠色和平展開近一年北極到南極的保護海洋之旅,第5站船艦「極地曙光號」最近巡航至南非維瑪海山,深入探索這個海底萬花筒,不為「捉鬼」,只為推動更全面的保護機制──唯有全球海洋公約,才能真正讓海洋欣欣向榮。

海底的一座「高山」

魚群游過維瑪海山峰頂的海帶森林,乍看猶如一個海底萬花筒。 © Richard Barnden / Greenpeace

不少家傳戶曉的童話故事如小魚仙、浦島太郎,都有各自隱沒深海的神秘王國,而現實中維瑪海山(Mount Vema)也有自家都市傳說:2006年,一名男子就「維瑪王國」宣示主權,不僅以國王自居(King Peter Goldishman of Mount Vema),甚至於網上侃侃而談建國大計,包括專屬護照、貨幣(名為Golle)、醫療及教育政策……儘管外界普遍認為純屬騙局,這裡從生物多樣性角度來看確實媲美一國。維馬海山距離南非大陸約1,000公里,高度達4,600公尺(超過玉山主峰3,952公尺),頂峰僅位於水面以下26公尺,因1959年被一艘名為Vema的船隻發現而得名。據稱當時探險隊本來意在採鑽,卻覓得一座生物寶庫!

(點圖可放大)維瑪海山的部份標誌物種:崔斯坦岩龍蝦(左起順時針方向)、座頭鯨、海帶、黑珊瑚、海蛇尾、黑鯛和黃條鰤、暗色斑紋海豚、海龜、錘頭鯊。 © Greenpeace

生態萬花筒:海底山脈

南非維瑪海山的山頂上,一群黑鯛和黃條鰤簇擁悠游。 © Richard Barnden / Greenpeace

光與暗、山與水微妙交錯,就是海山(seamount)奧秘所在。據海洋學家估計,全球海洋約有17萬座位於海面以下的海山,其中按較嚴謹定義、高度超過1,000米的海山約有3萬多座,但科學界所了解並深入研究的僅得數百座。

潛水員來到維瑪海山的其中一座山頂,觀察崔斯坦岩龍蝦。 © Richard Barnden / Greenpeace

隨着水深和光線漸變,加上海流及水動力等特殊因素,海山從上而下猶如生態系統的「蒙太奇」。首先是日光尚可穿透的表層:既有浮游生物進行光合作用,山頂一片片海帶森林,亦庇蔭着數以百計甲殼類、海星和其他無脊椎動物;小魚徘徊山頂處覓食,又成為鮪魚和鯊魚等大型捕食者的獵物。緩緩下沉,晝夜垂直運動的浮游動物易被困在山頂和山坡,吸引周邊魚群聚集,甚至有魚類會在食物稀少時在海山「守株待兔」,等候水流輸送營養物質時迅速捕食。

漂浮在海山上方的水中無脊椎動物。 © Richard Barnden / Greenpeace

死亡陷阱有多重?每年64萬噸

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海山既是海洋生物「圍爐」樂土,也可能是一網打盡的險境;而塑膠因輕便、耐用、廉宜的特性成為「漁夫之寶」,卻成為大小物種的死亡陷阱。綠色和平德國辦公室發表《幽靈漁具:纏繞海洋的廢棄漁網》(Ghost gear: the abandoned fishing nets haunting our oceans)報告,指出每年約有64萬噸「幽靈漁具」流入海洋,相等於超過4萬輛大型巴士的重量。各式各樣的漁網、漁籠、魚絲、魚鈎,連同包裝盒、膠帶、浮標等漁業廢棄物,即使僅佔海洋塑膠垃圾數目的10%,卻因這些漁具本身就是設計作捕獵用,被遺棄海洋後依然「本性難移」,形成對海洋生物的「無差別襲擊」。

一網打盡海洋生物的廢棄漁網,已成為海洋威脅。 © Justin Hofman / Greenpeace

報告引述統計指出,全球每年有6%漁網、9%捕魚陷阱及29%「延繩釣具」(longlines)因丟棄、遺失等理由,成為殘留海洋的污染物,並在世界各地遺下血的教訓:2018年,墨西哥海域約300隻瀕危欖蠵龜(Oliver Ridley Turtle)因被纏「鬼網」而集體身亡;非法魚翅貿易及一網打盡的捕撈方式,令極危物種加灣鼠海豚(Vaquita)瀕臨滅絕;今年4月,一條懷孕抹香鯨伏屍意大利薩丁島海灣,被發現胃部藏有20公斤塑膠垃圾。最少45%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瀕危物種,正與海洋塑膠污染纏鬥中。

幽靈漁具佈下天羅地網,海龜身陷其中勢難脫身。 © Greenpeace / Marco Care

來回地獄又折返──岩蝦

「幽靈漁具」從何而來?它們往往與過度捕撈與非法、未通報及未受規範捕魚(Illegal, Unreported and Unregulated Fishing, IUU)密不可分,而生物多樣性豐富的海山及海脊(ridges)因此首當其衝──部份地區超過85%塑膠垃圾均為廢棄漁具。綠色和平船艦「極地曙光號」(Arctic Sunrise)在守護海洋之旅第5站來到維瑪海山,嘗試從當地標誌物種特里斯坦岩蝦(Tristan Rock Lobster, Jasus tristani)見微知著。這種人們僅於上世紀60年代才發現的岩龍蝦,短短數年就遭遇過度捕撈,並於不足30年間陷入瀕危邊緣。

在「危機四伏」的維瑪海山,特里斯坦岩蝦逆流而上,頑強生存。 © Richard Barnden / Greenpeace
夏威夷卡胡拉威島( Kaho'olawe Island)的海灘,滿佈厚重、結實的廢棄漁網。 © Tim Aubry / Greenpeace

儘管東南大西洋漁業管理組織(South-East Atlantic Fisheries Organization, SEAFO)2007年起對維馬海山採取嚴格保護措施,包括禁止一切拖網捕撈活動,令整體岩蝦數目暫告回穩,綠色和平潛水員實地記錄海山生境期間,卻於35公尺水深找到一個廢棄龍蝦籠,意味「幽靈漁具」對海洋生態的威脅縈繞不散。綠色和平海洋生物學家及「守護海洋」團隊成員馬克(Thilo Maack)表示:「這些廢棄漁具早已失去用處,卻持續重創海洋生態,並污染像維瑪海山般人跡罕至的生態系統。我們在這裡見證充滿生命與色彩的美麗水世界,破壞性捕魚的遺害卻令人黯然神傷。」

拯救海洋 = 拯救氣候

維瑪海山的教訓,也許只是全球海洋危機的「海山一角」,與您我的距離卻是乍遠還近,因為海洋危機也是氣候危機。在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5)期間,綠色和平延續年初《30x30海洋保護藍圖》提出2030年前保護全球最少30%海洋的最有效海洋保護區方案,發表最新《30x30 熱「浪」來襲:氣候危機當前,海洋保護刻不容緩》報告,指出海洋生態系統只要得到足夠保護、增強復原能力,就可抵禦快速環境變化,並幫助儲存二氧化碳,緩解氣候危機,但各國必須把握未來一年多個氣候峰會、全球海洋公約會議及《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大會等機遇,以實際行動促成全球海洋公約,踏出拯救海洋與氣候的重要一步。

維瑪海山的山頂大片海藻林,完如海底熱帶雨林。 © Richard Barnden / Greenpeace

為了守護海洋未竟之夢,綠色和平「守護海洋之旅」繼續前航。「希望號」早前駛往南美洲一帶海域,揭露西南大西洋過度捕撈之流弊,船艦團隊下一站亦會航向南極,事隔兩年再次見證企鵝的生存樂與怒。全球已有超過240萬人聯署,呼籲各國領袖訂立全球海洋公約,邁向2030年保護最少30%海洋的目標,誠邀您加入成為海洋守護者一員,讓「保護海洋 Protect the Oceans」呼聲響徹明年春天最後的海洋公約會議!

守護海洋,需要你的支持,為了人類與海洋生態的永續發展,我們需要成立全球海洋公約

Greenpeace綠色和平需要您的支持

守護全球海洋免受傷害,還需要您我繼續關心,綠色和平將持續守住這個藍色星球,於全球各地繼續遊說政府及企業加強海洋保護相關政策,包括2020年將在聯合國會議討論的全球海洋守護區等國際協議。此外,我們的船隊長期在海上調查並揭露海洋破壞的真相,包括過度捕撈、非法作業,以及生態破壞、塑膠污染等,讓更多全球守護者加入關心,並以具體證據向各國領導人及企業表達守護海洋的迫切性。邀您一同捐款支持綠色和平的國際環境工作!

延伸閱讀:

相關標籤:

污染海洋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