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v2018

推動改變

專題報導 氣候
4 mins

科學研究示警!氣候變遷可能加速傳染病擴散

作者: 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小組

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在全球快速傳播,臺灣陸續出現確診病例,好消息是已有2例確診病患解除隔離,我們衷心希望疫情可以早日獲得控制。在短期的防疫工作以外,我們長遠也需要提防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可能增加人類面臨傳染病的風險。

極端氣候致棲地破壞 攜帶病毒的動物將增加與人類接觸機會

根據美國新聞網站The daily beast報導,受到氣候變遷影響,各地發生森林大火、乾旱、淹水等極端氣候事件將會越來越頻繁,導致部分動物棲地消失,逃往人類居住範圍或畜牧地區,增加人類接觸病原體的機會。馬來西亞1998至1999年爆發立百病毒(Nipah virus),導致100多人因腦炎喪生,對此《馬來西亞病理學期刊》曾刊登一份研究指出,立百病毒的宿主是果蝠,由於森林大火與聖嬰現象造成乾旱,果蝠只能轉往養豬場內的果樹覓食,感染豬隻後變成人畜共通的傳染病。

澳洲袋鼠谷森林經歷大火,又發生乾旱,嚴重威脅動物生存。 © Byron Ross / Greenpeace

《獸醫學期刊》(Veterinary Science)指出,過去80年間新興傳染病為人畜共通,高達72%源頭為野生動物,像是1980年代發現愛滋病毒可能源自猿猴,2004至2007年的鳥類出現禽流感,2009年則有豬流感,而令臺灣人印象深刻的SARS及近年的伊波拉病毒則由蝙蝠傳出。以往新型傳染病被視為單一事件處理,但當人類大肆改變自然環境、破壞既有生態系統,與野生動物生活界線逐漸模糊,加上不同文化中仍保有吃「野味」的習慣,都可能接觸野生動物攜帶及傳遞的未知病毒。

英國BBC引述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委託的「PREDICT計畫」指出,亞洲及非洲的野生動物身上有1000種未知病毒,其中包含與MERS、SARS相近的92種冠狀病毒。美國維吉尼亞公共廣播報導則指出,氣候變遷與森林砍伐也是對病毒傳播具有影響力,而濕度等氣候條件將改變病毒傳播的速度。

全球升溫 登革熱範圍擴張、人體發燒防禦失效

值得注意的是,吸血昆蟲是傳播人畜共通傳染病的媒介,蚊子就是一例。全球有大約40億人生活在好發登革熱的地區,隨著氣候變遷影響,蚊子的移動範圍逐漸擴張,也帶著病毒飛往全球,像是屈公病毒(Chikungunya virus)從非洲和東南亞擴散到到亞熱帶和西半球,茲卡病毒(Zika virus)從非洲迅速傳播到美洲,西尼羅病毒(West Nile virus)已從烏干達抵達加拿大。

Climate Protection Action in Bern. © Greenpeace / Ex-Press / Markus Forte
綠色和平德國辦公室在柏林張貼告示,提醒市民留意氣候變遷帶來的白線斑蚊。 © Greenpeace / Ex-Press / Markus Forte

權威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2019年年度報告指出,全球氣溫升高、海水加溫、降雨方式改變、濕度增加等,為瘧疾、登革熱等病媒蚊創造極佳的繁殖條件,登革熱傳染最嚴重的10年中,就有9年發生在2009~2019年當中。

目前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革命前已增加攝氏1.1度,可能會導致病毒及其他病原體引發的傳染病增加,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共衛生學院微生物學和免疫學教授卡薩德瓦爾(Arturo Casadevall)表示,當自然環境溫度攀升時,經歷「物競天擇」的病原體將更能適應人體的溫度,讓人體的發燒防禦機制對病原體發揮不了作用。

守護地球 就是守護我們的健康

《刺胳針》醫學期刊更指出,今日出生的小孩將因氣候變遷遭受嚴重的生存危機,若人類仍維持現在的生活方式,下一代將在更熱、比工業革命前的溫度高出攝氏4度的環境生存,屆時將面臨糧食短缺、飲用水安全、空氣污染等問題,或可能因為極端高溫、劇烈風暴或疾病增加生活支出與心理負擔。(延伸閱讀:權威期刊Lancet:氣候變遷影響下一世代健康

此刻,我們不僅應注重衛生,落實防疫以對抗新型冠狀病毒,長遠來說也應關注氣候變遷議題,從個人、企業、政府開始著手減少化石燃料使用,減少碳排放,才能幫助地球控制升溫在攝氏1.5度以內,避免包括不同傳染病在內的大規模災害。

參考資料

相關標籤:

環保行動動物

很多臺灣人,像您一樣…

為確保獨立與公正,我們從不接受來自政府或企業的捐款。所有推動環境工作的資源 100% 來自熱心民眾,您的支持對我們無比重要。 我們承諾謹慎使用每分資源,並力行資訊公開透明。您願意加入我們,以幾分鐘的時間,每天 10 元的金額,共同守護我們唯一家園嗎?

我願意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