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v2018

推動改變

專題報導 氣候
3 mins

再生能源亟需在核能爭辯中,走出自己的路

作者: 綠色和平專案主任 唐安
面對氣候變遷,臺灣和全球青年學子紛紛上街,呼籲政府正視此急需改變的危機。發展再生能源是解決全球暖化唯一的路,除了各國政府須積極應對此重大議題,城市也將有機會做能源轉型的領頭羊。

一年一度的廢核遊行在今年的4月27日劃下句點,今年除了依舊凝聚全臺各地環境運動的龐大能量之外,和以往不同的是,多了不少來自環境領域以外的聲音。長期關注性別、人權、教育等議題的公民團體,還有近幾個月來,擔任新一波氣候變遷行動要角的青年學子,全都到場發聲。而凝聚所有人,在這個午後選擇走上街頭的原因只有一個:面對日益加劇的氣候危機,臺灣必須儘速淘汰高風險、高污染的核電及煤電,用再生能源撐起永續的未來。

2019廢核遊行中,綠色和平志工和一比一仿真的北極熊塑像上街,希望能喚起大家重視,溫室效應造成北極冰川融化的危害。

不只是廢核,氣候行動正遍地開花

廢核運動在臺灣耕耘近四十載後的今天,全球迎來了另一波由莘莘學子所發起的氣候行動。這股能量始於一位瑞典16歲高中生Greta Thunberg,她抗議當權者們為對抗氣候變遷而做的事遠遠不夠,便採取至議會前罷課靜坐的方式, 希望藉此提醒掌握權力的「大人們」,不要為了己身的利益,犧牲下一代生存的權力。

青年領袖瑞典女孩Greta Thunberg二月在巴黎,和超過5,000名學生上街遊行,要求當權者提出更有力的氣候變遷應對政策。

Greta的行動不僅激勵全球數十萬名學生響應,這股能量也延燒到臺灣,全臺各地都可看到學生發起不同形式的串連行動。為了提升青年學子對能源議題的關注度,綠色和平也在今年舉辦近十場校園講座,希望能啟發下一代,對能源未來以客觀且正確的知識做選擇。

綠色和平於各大校園舉辦近十場能源教育講座,讓下一代對未來能源的選擇,有更多了解及認識。圖為綠色和平能源專案經理李之安進行能源講座。

臺灣不能停留在永無止盡的核能爭辯

然而自去年底公投過後,臺灣社會似乎陷入一股「先發展核電,還是先發展綠電」的爭論。面對氣候挑戰日益嚴峻的當下,我們不能永遠停留在無止盡的核能爭辯,因而拖慢了再生能源發展的腳步。

去年(2018)的IPCC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報告敲響警鐘,指出為了將全球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內,必須在2030年將碳排放降到2010年的45%,也就是說,我們必須確保在接下來的十年間,大幅降低碳排放。然而興建核電廠動輒10~19年,用核能來減碳根本來不及,且在使用核能的過程中須不斷開採、精煉鈾礦,碳排放量不小,以全生命週期來看,核能對環境的污染更是風力發電的9~25倍,遑論核廢、核安等問題,對環境和社會的潛在威脅過大,不應被視為優先發展的能源選項。現階段不論是經濟或技術層面,研究結果都不斷重申(註1),發展再生能源是比核能更好的路,IPCC報告因此也明確指出,再生能源的供電量必須在2030年前達到至少85%。

第48屆IPCC去年10月在韓國仁川舉行,綠色和平行動志工投影大型標題「1.5度 = 淘汰燃煤」在南山(Namsan mountain)上。

我們亟需完整再生能源藍圖,各級政府和企業都該積極行動

在確保再生能源穩健發展的道路上,我們須盡快提出完整的能源規劃,不論是中央或地方政府,都有其重要位置。比方說,除了依循能源轉型的政策大方向之外,地方政府可藉由提高轄區內屋頂型太陽光電的裝置量,讓該地區民眾直接受惠於永續能源。

綠色和平未來亦將積極與地方政府溝通,敦促地方政府提出有遠見的再生能源中長程規劃。此外,各區內用電量與碳排放量大的企業,亦應負起積極減碳的重要責任,為迫在眉睫的氣候危機提出具體作為。推動企業轉用再生能源,將永續發展納入其營運方針,也是未來綠色和平持續工作的重點。

而今,距離聯合國的2030年限只剩下十年,年輕世代看不過當權者毫無作為,仍在校園或街頭大聲疾呼,臺灣的決策者和立法者若是充耳不聞,繼續為個人政治傾向所服務,讓臺灣在再生能源的發展上停滯不前,承受後果的便會是我們的下一代。

註1:參考「史丹佛大學教授馬克‧雅各布森(Mark Jacobson)給臺灣社會的公開信

推薦閱讀:
我走的不只是廢核遊行,更是守護世代正義的道路
IT 企業轉用再生能源,Google 在臺灣跨出一步

相關標籤:

環保行動活動再生能源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