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v2018

推動改變

專題報導 減塑
3 mins

【超市調查志工筆記 ①】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永生卻又生命短暫的塑膠嗎?

作者: 綠色和平調查志工 阿寬

平常去超市或超商買東西的時候,我們是需求者,腦袋裡想的都著重在「我要買什麼、我想吃什麼、我需要什麼」,這些都是很稀鬆平常的事。但這次的任務,志工要將注意力集中在觀察生鮮食品的「包裝」這件事。

透明的塑膠容器,是否也讓你我的雙眼誤以為它不存在呢?

這次的調查任務是全新的體驗,平常去超市或超商買東西的時候,我們是需求者,腦袋裡想的都著重在「我要買什麼、我想吃什麼、我需要什麼」,這些都是很稀鬆平常的事。但這次的任務,志工要將注意力集中在觀察生鮮食品的「包裝」這件事,成為一個觀察者,在需求以外,真正看見還有哪些是我們過去習以為常、視而不見而讓它「隱形」的。

有心為環境付出,當下就是最好的時間點

過去老一輩或一般既定印象裡,「志工」就是有錢、有閒的時候再去做熱心公益「好事」的人。過去生命經歷告訴我不一樣的方向,在因緣際會下投入環保領域,這才赫然發現,環保這件事不但重要,更與日常息息相關。我們不一定要等有閒或有成就才去做這些事,只要有心為環境付出,「現在」就是最好的時間點。身為一個熱血公民,我很願意付出時間去做這些應該做的事,也讓更多人可以看見因為生活忙碌而不小心忽略的「大事」。

眼不見,不為淨

在超市逛逛,琳瑯滿目的商品,充斥著各式各樣的塑膠包裝材料,有時真的好奇,有些明明可以裸裝的東西,為何還是少不了塑膠袋?偶爾想要用自己的容器去購買,卻被說「店內規定」,一定要用他們的塑膠袋裝才可以。平常很少人會去主動提問,也很難問出為什麼要這樣包裝、目的與原因為何?

這次是和認識的朋友一起在臺北市、臺中市做調查,造訪了包括全聯超市、家樂福便利購、頂好超市,以及全家便利商店與美廉社。仔細調查記錄的話,一間分店耗時30分鐘至1小時是跑不掉的,因為光是生鮮蔬果,可以觀察的品項就已經非常多了。

在這次調查中,當我們站在待調查區域時才發現,滿滿滿的塑膠膜、塑膠袋、塑膠托盤加上保鮮膜、塑膠盒,甚至保麗龍。後來發現了不必要的塑膠包裝方式,例如一個小塑膠包的烘焙食品,放在一個塑膠托盤上,塑膠托盤再用一個大塑膠袋裝起來;一堆裸裝的茂谷柑中混雜著覺得天氣冷的茂谷柑,穿著一層又一層的塑膠袋。

這次的發現很多,確認了塑膠袋是最常使用的包裝方式,因為很方便。另外也發現,同種類的蔬菜或物品包裝方式卻不一樣。舉例常見的生鮮、蔬菜如杏鮑菇或是雞蛋,在消費者的認知上為同類型商品,卻因為商品來自各自不同的業者,使用地包裝材料和方式就有不同。回歸商品特性,除了比較脆弱、為了方便物流需要包裝,卻也有些因為要跟其他業者的商品競爭,越包越多、越來越精緻且多層,也就是過度包裝。

調查完之後有種被「當頭棒喝」的感覺,明明日常會時常看到,現在才發現事情的嚴重性。超市的塑膠只是生活廢棄物的一小部分,就已經如此驚人,更別說將我們所有日常的東西都算進去了。最近接觸到大量的資源回收再利用率低、垃圾大多為掩埋或是燒掉等的資訊,讓我回想起參訪臺中的焚化爐經驗,只有親眼看到才知道事情的嚴重。有很多我們以為可以回收的東西,當無法回收再製都還是只能靠焚化爐燒掉。焚化爐在興建時,都有設定處理量的上限,但目前的處理量早已天天超過100%,幾乎天天超載運轉。也因為焚燒的垃圾中混雜許多無法處理的塑膠垃圾,造成焚化爐爐溫比預設值高,導致處理量上限比原本更低。垃圾每天一車車運進來,但永遠沒有處理完的一天。真的該好好思索,我們到底想要什麼樣的生活?真的需要使用這麼多「永生」卻又生命短暫的塑膠嗎?我相信還是一句老話,「源頭減量」才是真正的解決方式。

裸裝超市,並非不可能!

臺灣的超市一小角落,其實已有相對友善環境的陳列和販售形式,想必是有潛力再往前多做一些、努力一些!

其實,食品與商品需要包裝,不外為了便於運輸、增加保存時間、防止食物劣變。但對比於調查中的發現,還是會期待,如果沒有必要、或一定需要的包裝,是不是可以用裸裝的方式去取代?或是讓使用於運輸上的一些保護防撞容器可以重複使用、增加其壽命?如果國外已經有可以實行裸裝的超市,相信在臺灣也做得到!

延伸閱讀: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