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v2018

推動改變

專題報導
4 mins

2020年Green Day綠.日子來囉!與您體驗「未來能野餐」

作者: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我們與氣候變遷的距離究竟有多近?今年的「Green Day綠.日子──未來能野餐」設計多個體驗站,邀請民眾了解當氣候危機加劇,將衝擊我們生活的哪些層面。臺北與高雄場分別邀請了艾怡良、韋禮安、李千娜、李友廷等知名歌手現場演唱,共同呼籲守護您我的地球家園。

我們對綠色生活的想像,往往不外乎節約能源、無塑購物、減少物慾、綠化環境等。但是不是有更多的層面值得我們深入了解?您是否想過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生活會有哪些層面將面臨衝擊?有哪些事是我們今天就能做,以共同對抗氣候危機?

2020年11月28、29日,綠色和平在華山文創園區舉辦「Green Day綠.日子」活動,今年首次以氣候變遷做為溝通主題。
2020年11月28、29日,綠色和平在華山文創園區舉辦「Green Day綠.日子」活動,今年首次以氣候變遷做為溝通主題。 © Greenpeace

未來能野餐,帶您認識氣候變遷

今年是綠色和平第三年舉辦「Green Day綠.日子」野餐,分別在臺北華山文創園區(11月28、29日)與高雄駁二藝術特區(12月5、6日)舉行。過去兩年皆以減塑為主題,設置工作坊、故事屋、無塑商店體驗區等活動,獲得廣大民眾正面迴響。

2020年,氣候變遷首次成為「Green Day綠.日子」主題,藉由一系列活動,帶動大眾了解氣候變遷對大環境的影響與衝擊,並身體力行做出改變,希望「未來」還「能夠野餐」,也期許「未來」因使用永續的「能源」而仍可野餐。

Green Day綠.日子活動現場,設置了許多環保意象的裝置,以寶特瓶與海洋生物裝飾創造如海底般的光影。
Green Day綠.日子活動現場,設置了許多環保意象的裝置,以寶特瓶與海洋生物裝飾創造如海底般的光影。 © Greenpeace

海底野餐:海洋的未來在您我手中

無塑野餐仍然是Green Day的重要元素,參與民眾以零廢棄的方式自備輕食和飲料,共享美好午後。但「海底野餐」又是什麼概念?活動現場設置了幾個棚座,提供與會者休憩空間,抬頭一看可發現棚頂懸掛了裝有藍色顏料水的寶特瓶,在陽光下波光粼粼,猶如置身海中,寶特瓶旁還有幾隻海洋生物的裝置,象徵若塑膠污染問題持續,海洋生物將淹沒在其中,提醒在日常購物中減塑的必要

無塑野餐是Green Day的重要環節,與會民眾自備環保杯、食物容器享受音樂和放鬆的氛圍。
無塑野餐是Green Day的重要環節,與會民眾自備環保杯、食物容器享受音樂和放鬆的氛圍。 © Greenpeace

有位媽媽帶著孩子前來參加,看到野餐區表示:「我們等等一定要來野餐!」現場也可看見許多人準備野餐墊、環保杯、簡單的餐點,與親友歡聚,也等待參加重頭戲──太陽能音樂會!

未來之鏡:臺灣可能面臨哪些危機?

活動現場,您會發現一面巨大的鏡子,民眾可以躺在它的下方,與被水淹沒的臺灣合影、打卡並分享。不管大人小孩、男女老少,許多人發揮創意,以誇張的表情擺出逃離大水的動作,效果十足!雖然搞笑有趣,卻也帶動您我思考「這真的會是臺灣的未來嗎?我們該如何避免?」

未來之鏡是今年Green Day最受歡迎的體驗站,拍攝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海平面上升淹沒臺灣,自己陷入危險的畫面。
未來之鏡是今年Green Day最受歡迎的體驗站,拍攝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海平面上升淹沒臺灣,自己陷入危險的畫面。 © Greenpeace

相較於許多國家在2020年的處境,我們生活相對平安,但根據研究發現,當氣候變遷加劇,將導致海平面上升,淹沒您我的家園。而現在就是避免危機發生的關鍵時期,需要我們一起正視問題,並要求政府與企業做出改變。

未來體驗屋:氣候危機衝擊下,日常再也不同往常

Green Day現場設置了兩間呈現現在與未來生活的「樣品屋」,鮮黃色和寶藍色的亮眼房間,卻告訴您我驚悚的事實。

透過未來體驗屋,民眾了解氣候變遷衝擊生活哪些層面。
透過未來體驗屋,民眾了解氣候變遷衝擊生活哪些層面。 © Greenpeace

從家門口進入,電視播放著新聞播報全球極端天氣事件的畫面,大火、豪雨、極地融冰危機頻繁上演;牆上掛著一把雨傘,表示在極端氣候影響下,強降雨已越來越常發生天氣變得很熱,衣櫃掛著越來越少穿得到的保暖外套;冰箱所剩無幾的食物,顯示極端氣候造成糧食危機;在減少碳排刻不容緩的此時,餐桌上卻是碳排量驚人的肉食餐點,格外諷刺又警醒。

若我們「現在」熟悉的日常持續下去,將會引致下一間「未來樣品屋」的後果。一踏入房間,象徵被海水淹沒的藍色牆面和魚隻裝飾映入眼簾,牆上電視播放珊瑚礁白化的紀錄影片,美麗大海正因全球暖化、海水溫度上升、酸度增加,影響生態環境。一旁放置兩臺互動式顯示機,呈現臺灣的大雨日趨勢圖,以及高溫風險圖,都將因氣候變遷而日益嚴重

若氣候變遷繼續惡化,未來臺灣將面臨大雨和高溫的衝擊,Green Day設置兩臺互動式顯示機,讓民眾了解我們的家園是如何逐年受極端氣候影響。
若氣候變遷繼續惡化,未來臺灣將面臨大雨和高溫的衝擊,Green Day設置兩臺互動式顯示機,讓民眾了解我們的家園是如何逐年受極端氣候影響。 © Greenpeace

現在的您我,可以決定是否願意改變未來,付出行動。體驗屋出口處的桌上放有明信片,邀請民眾寫給5年後或10年後的自己,期盼自己做出不會後悔的決定。綠色和平募款與教育專員在旁解說,其實我們都有公民力量可要求政府與企業,為降低碳排做出貢獻,以減緩氣候危機的衝擊

體驗過各站並了解氣候議題後,民眾寫下明信片給未來的自己,藉此啟發大眾為守護未來的平安,現在必須做出改變。
體驗過各站並了解氣候議題後,民眾寫下明信片給未來的自己,藉此啟發大眾為守護未來的平安,現在必須做出改變。 © Greenpeace

能源腳踏車:為平安宜居的未來做出正確選擇

來野餐怎麼能沒有食物?一座冰淇淋攤在活動會場格外吸睛,只要您體驗上述各站,並蒐集點數,就可以兌換全素冰淇淋一支!儲藏冰淇淋的電力是由棚頂的太陽能板、風機,以及踩腳踏車而生成,藉此得知能源得來不易,而您我的生活都值得更永續、乾淨的能源

民眾奮力踩能源腳踏車,可為冰淇淋的冰箱充電,攤位的屋頂上更裝有太陽能與風機裝置,以再生能源為冰箱提供電力。
民眾奮力踩能源腳踏車,可為冰淇淋的冰箱充電,攤位的屋頂上更裝有太陽能與風機裝置,以再生能源為冰箱提供電力。 © Greenpeace

太陽能音樂會:知名歌手力挺環保,呼籲永續愛地球

2020年的Green Day邀請到知名歌手艾怡良、謝震廷、李千娜、李友廷、韋禮安、好樂團、淺堤以及舒米恩,分別在臺北或高雄場演出,共襄盛舉。這場環保音樂會的特色,除了歌手與樂團共同呼籲力行減塑、關心環境議題之外,演出時所使用的電力全仰賴舞臺前的太陽能板,徹底實踐友善環境、永續生活的理念。

11月28日,艾怡良在臺北華山文創園區演唱,更傳達Green Day未來能野餐的重點訊息。
11月28日,艾怡良在臺北華山文創園區演唱,更傳達Green Day未來能野餐的重點訊息。 © Greenpeace
11月28日Green Day臺北場,邀請謝震廷現場演唱。
11月28日Green Day臺北場,邀請謝震廷現場演唱。 © Greenpeace
李千娜在11月29日於Green Day臺北場演唱膾炙人口的歌曲,並大力鼓勵觀眾少用一次性塑膠,一起保護我們的環境。
李千娜在11月29日於Green Day臺北場演唱膾炙人口的歌曲,並大力鼓勵觀眾少用一次性塑膠,一起保護我們的環境。 © Greenpeace
李友廷是11月29日Green Day的演唱嘉賓,吸引許多歌迷與民眾前來觀賞。
李友廷是11月29日Green Day的演唱嘉賓,吸引許多歌迷與民眾前來觀賞。 © Greenpeace
12月5日,韋禮安前往高雄駁二藝術園區為Green Day現場演唱,音樂會的電力都是由舞台前的太陽能板發出,別具意義。
12月5日,韋禮安前往高雄駁二藝術園區為Green Day現場演唱,音樂會的電力都是由舞台前的太陽能板發出,別具意義。 © Greenpeace
好樂團接力韋禮安,在12月5日為Green Day開唱。
好樂團接力韋禮安,在12月5日為Green Day開唱。 © Greenpeace
12月6日,淺堤樂團為Green Day演唱多首歌曲。
12月6日,淺堤樂團為Green Day演唱多首歌曲。 © Greenpeace
舒米恩與音樂夥伴一起演唱,為12月6日Green Day活動增添精彩。
舒米恩與音樂夥伴一起演唱,為12月6日Green Day活動增添精彩。 © Greenpeace

表演之餘,歌手們在工作人員的說明與引導之下,前往各站體驗氣候變遷衝擊下的日常,認真聆聽導覽講解。期待在歌手的呼籲下,能帶動更多人了解氣候議題與我們息息相關,更主動為您我及下一代爭取更有保障的生活。

李友廷在現場表演後,體驗綠色和平設置的未來體驗屋,對大雨日趨勢圖及高溫風險圖表示印象深刻。
李友廷在現場表演後,體驗綠色和平設置的未來體驗屋,對大雨日趨勢圖及高溫風險圖表示印象深刻。 © Greenpeace

Green Day綠.日子圓滿落幕,但對抗氣候危機的挑戰尚未結束!民眾對於氣候變遷的意識與急迫感仍有成長空間,我們更需認知公民力量的影響超乎想像,邀請您支持綠色和平的工作,推動政府為減緩氣候變遷制定更具野心的減碳目標、要求企業為能源轉型付出環境責任、投入氣候教育以提升青年學子對地球的未來有足夠認知,共同提高關注、一同守護您我唯一的家園。

守護地球行動亟需您支持!

綠色和平50多年來從不接受政府或企業的資助,以保持公正獨立、不偏不倚的身分,揭露環境真相。

捐款支持

延伸閱讀: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