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v2018

推動改變

專題報導 海洋
5 mins

放過海洋吧!海底採礦業者誤導大眾的4個謊言

作者: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國際海床管理局(ISA)竟同意 2 年後開放海底採礦?採礦業者以漂亮的謊言包裝破壞海洋的意圖。若大海在 2 年內未受到全球的制度保護,科學未解的深海生態和資源,將面臨大型機械翻攪,我們可能會永久失去健康的海洋。

深海含藏著神秘的生態國度,人類難以抵達,科學家近年來才開始探索和了解海底世界。然而,由於這片廣大的領地擁有金屬礦物,採礦企業盤算著從中開發和圖利,進行破壞性極高的深海採礦工程。

2年內將開放深海採礦?!

科學家已提出警告,深海採礦將對海底生態帶來可怕的後果,卻難以阻止企業覬覦。南太平洋島國諾魯(Nauru)於管理國際海底開發的聯合國機構「國際海床管理局」(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 ISA)觸發了所謂的「 2 年規則」,意指無論 2 年後的法規為何,將同意進行深海採礦,並已在 6 月 30 日生效。

太平洋島國為何會同意海底採礦?其實採礦企業DeepGreen(現名The Metals Company)早已和諾魯政府簽約,在太平洋探索礦產,因此該企業在ISA代表諾魯發言,為未來可暢行無阻地翻攪海床、開採礦物鋪路。

深海的生態至今仍然充滿謎團,若因採礦而破壞海床,我們可能永久失去解答。圖為北極深海中的水母。
深海的生態至今仍然充滿謎團,若因採礦而破壞海床,我們可能永久失去解答。圖為北極深海中的水母。© Alexander Semenov © Alexander Semenov

Deep Green總裁Gerard Barron是想要掌握這些珍貴礦物的其中一人,他表示:「這些礦物就跟高爾夫球一樣躺在那邊,開車就能取得。」但不同的是,人們通常不會用沉重又會破壞土地的機械撿拾高爾夫球,如果我們被這種比喻蒙蔽,那真是低估了深海環境對生態的重要性,以及忽略了採礦將帶來的後果。

但不僅Gerard Barron提出高爾夫球比喻,同為採礦業的龍頭競爭對手Global Sea Mineral Resources(GSR)也是用這個方法,合理化以破壞海床賺取利潤的行為。這是產業中常見的「漂綠」手段,不僅誤導大眾,更以轉移重點、過分簡化且錯誤的言論,達到開發脆弱環境的目的。

綠色和平行動者,在DeepGreen雇用的船艦前手舉「停止深海採礦!」布條,要求該企業停止破壞深海生態系統。
綠色和平行動者,在DeepGreen雇用的船艦前手舉「停止深海採礦!」布條,要求該企業停止破壞深海生態系統。© Marten van Dijl / Greenpeace © Marten van Dijl / Greenpeace

誤導1:以科學研究為名

DeepGreen對外宣稱:「目前本公司的核心業務是以海洋科學作為開端。」而GSR則說:「各界都已同意,在考慮進行商業開採前,多方調查深海是必須的。」但這些言論,僅是為了混淆大眾,對業者正在為深海採礦進行哪些「科學研究」一頭霧水。

簡單來說,為了解和保護深海生態而進行的科學研究,基礎上就與深海採礦企業主導的研究行為完全不同。對這些圖利的業者來說,研究是為了達到開發的目的,而這些疑慮早已有科學家提出警告。

那麼,深海採礦企業能夠保證他們的意圖不會干擾科學研究嗎?在採礦業者主導之下,所謂的出海遠征和研究地點,都是建立在採礦目的之上罷了。

綠色和平團隊前往太平洋,監視採礦企業GSR(Global Sea Mineral Resources)所雇用的船艦,以研究之名測試採礦機Patania II,並在船艦上寫下「風險!」,要求該公司停止破壞海洋,置人類與生態於危險之中。
綠色和平團隊前往太平洋,監視採礦企業GSR(Global Sea Mineral Resources)所雇用的船艦,以研究之名測試採礦機Patania II,並在船艦上寫下「風險!」,要求該公司停止破壞海洋,置人類與生態於危險之中。© Marten van Dijl / Greenpeace © Marten van Dijl / Greenpeace

誤導2:遵守ISA的規範和批准的流程

DeepGreen聲稱:「在經過嚴格且數年的研究、審查、核可之前,絕不進行海洋金屬結核的開採。如果同行審核(peer-reviewed)的結果表示風險大於利益,全球社區可透過ISA(而非WWF)駁回開採計畫。」

GSR曾表示:「非政府組織的倡議者要求業者遵循現行法規流程,並符合所有要求,這是理所應當的。GSR宣示,在全面理解環境風險之前,不會製造從海洋開採的礦產。」

乍看之下的確讓人認為該企業具有環境道德,但事實上,同行審核已提出科學證據,顯示深海採礦確定會對海底生態系統造成長遠的傷害。這表示國際環境保護和相關法律保護的核心原則,也稱作「預防原則」(Precautionary Princle),應嚴格執行,禁止深海採礦。

但很遺憾地,管理國際海床的ISA負責人,正積極地促成採礦產業。ISA是由意圖採礦的國家和企業主導,顯然地以經濟發展為優先考量,而非保護與管理環境的職責,更喪失應有的透明度和遠見。

GSR採礦企業在太平洋上測試採礦機器人,為未來商業開採海底礦物做準備,中途操作失誤使整臺25噸重的機器人墜入海底,拉起機器時也將大量海底沉積物帶上海面,呈現一片土黃。
GSR採礦企業在太平洋上測試採礦機器人,為未來商業開採海底礦物做準備,中途操作失誤使整臺25噸重的機器人墜入海底,拉起機器時也將大量海底沉積物帶上海面,呈現一片土黃。© Marten van Dijl / Greenpeace © Marten van Dijl / Greenpeace

誤導3:追求擁有乾淨能源的未來

據說「DeepGreen與BMW、Volvo、Google、WWF等人,一樣有著追求淨零碳排未來的目標,同時保護海洋和其他生態系統免受氣候變遷影響。」而GSR也自稱:「我們的終極目標是一致的,就是追求永續的未來,為我們的地球做出最好的決定。」

有人會相信,DeepGreen和GSR在深海採礦計畫中投注了數千萬,是為了守護氣候嗎?這只是將人們的注意力轉移,忽視深海生態、海洋、大自然整體的健康。事實上,我們以科學為基礎的環境世界觀,與產業的看法非常不同。我們不認同以破壞自然系統的方式,打造無化石燃料、零碳未來。即使是如BMW、Volvo、Google、Samsung(三星)等知名汽車與科技巨擘,都曾公開譴責深海採礦。很顯然地,我們並不需要用這種極具破壞的方法,也能達到潔淨能源的未來。

全球更應將重心放在加強資源使用的效率和循環經濟,例如:重複使用、減少消耗、回收再用。真正的解決方案,應是透過減少車輛的使用、回收再利用電子廢棄物中的金屬,降低對礦產的需求,同時研發創新的電池技術,以及設計多種循環經濟的模式。

在考慮開採更多金屬礦產前,應先重複利用電子廢棄物中的材料,或是設計更耐用的產品與循環經濟模式。
在考慮開採更多金屬礦產前,應先重複利用電子廢棄物中的材料,或是設計更耐用的產品與循環經濟模式。© Greenpeace / Yan Tu © Greenpeace / Yan Tu

誤導4:深海採礦(有潛力)取代陸上採礦

為合理化深海採礦,DeepGreen曾表示:「拒絕考慮為礦物原料尋求替代品的消費品牌,是導致毀林、污染、童工、破壞棲地和碳儲庫的共犯。多金屬結核( Polymetallic nodules)可以為電池金屬減少相當於 90% 的碳排放,而且不涉及童工。為了在不破壞陸地生態系統的情況下達到汽車電動化,我們必須在供應鏈中尋求更具創意的解方,包括負責任地運用海底礦物。」

另一方面,GSR也自圓其說:「只有在科學指出『環境和社會的層面,都顯示深海礦物比單純仰賴現今陸上採礦更加有利』時,GSR才會實行採礦的合約。」

狹隘的將選項塑造成「深海採礦」和「陸上採礦」只能二選一,是一個陷阱。其實深海採礦並不會阻止陸上採礦的衝擊,無論是現今或未來,相反地,只會為地球遭受開發和破壞的眾多疤痕中,加上更多的傷口。

國際法當中沒有任何一項條例指出,傷害海洋是保護森林和其他陸地生態系統的策略方案。

綠色和平船艦「彩虹勇士號」於2021年2月出航三個月,前往太平洋進行海底採礦的調查與研究,同時監視採礦企業所雇用的船艦。圖為行動者乘著小艇向企業倡議,要求停止破壞海洋。
綠色和平船艦「彩虹勇士號」於2021年2月出航三個月,前往太平洋進行海底採礦的調查與研究,同時監視採礦企業所雇用的船艦。圖為行動者乘著小艇向企業倡議,要求停止破壞海洋。© Marten van Dijl / Greenpeace © Marten van Dijl / Greenpeace

凝聚全球力量設立海洋保護區

阻止深海採礦不僅是為了保護海洋生態和留存珍貴資源,也是避免翻角海床加劇氣候變遷危機。海洋是生態工程師,也是調節氣候的重要幫手,而健康的海床更對於地球運作影響甚鉅,若海底遭受破壞,就如同將您我置於險境。

綠色和平英國辦公室保護海洋專案的Louisa Casson說:「我們正面臨氣候和自然的危機,絕不可將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交到採礦企業的手上。時間已經不多了,在 2 年到期之時,我們必須確保海洋受到全球保護,否則採礦工程將會展開。在產業面前,海洋如此脆弱,因此我們亟需設立強而有力的《全球海洋公約》,保護國際間的海域免受摧毀與掠奪。」

2019年8月,奧斯卡影帝哈維爾巴登(Javier Bardem)擔任綠色和平海洋大使,於紐約時代廣場進行記者會,呼籲各界政府支持成立《全球海洋公約》,要求2030年前保護至少30%海洋,他也在聯合國相關會議發表演說,強調海洋健康的重要。
2019年8月,奧斯卡影帝哈維爾巴登(Javier Bardem)擔任綠色和平海洋大使,於紐約時代廣場進行記者會,呼籲各界政府支持成立《全球海洋公約》,要求2030年前保護至少30%海洋,他也在聯合國相關會議發表演說,強調海洋健康的重要。© Jason Miczek / Greenpeace © Jason Miczek / Greenpeace

公眾反對聲浪風起雲湧,包括太平洋島民也站出來捍衛家園,指出這種未經證實且魯莽的產業在經濟上站不住腳,更會荼毒政治。目前全球已有 70 個國家以不同程度支持 2030 年保護至少 30% 海洋的目標,推動設立海洋保護區,免於破壞性產業的侵擾和污染。

邀請您支持綠色和平保護海洋的使命,與全球超過 350 萬公眾一起向各國政府倡議,促使守護大海的力量與日俱增,在 2022 年《全球海洋公約》協商會議中,通過此案。期待在您我的努力之下,阻擋深海採礦產業入侵海洋,使大海得以休養生息,我們及未來世代仍能擁有豐饒、美麗的湛藍星球。

守護海洋行動急需您支持!

綠色和平船艦和科研團隊進行實地調查與科學研究,推動在 2030 年前保護全球至少 30% 海洋!

捐款支持

延伸閱讀: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