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v2018

推動改變

專題報導 減塑
4 mins

臺灣陸域野生動物體內和棲地有微塑膠?綠色和平發起第一個採樣研究調查

作者: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一般來說,野生動物應該是生活在偏遠的自然環境,與人類生活較少重疊,甚至互不影響。但是,塑膠氾濫的問題已逐漸蔓延至海洋和山野。綠色和平發起臺灣第一個「哺乳類野生動物受微塑膠污染影響」的研究,透過採集動物排遺和飲水水源,揭露塑膠污染問題的真實現況。

2021 年 10 月 31 日,綠色和平發布新聞稿,公開採集臺灣水鹿排遺和飲水樣本的調查結果,顯示水鹿主要水源之一的嘉明湖檢出微塑膠的機率是 100%!而玉山塔塔加區域所採集的水鹿排遺樣本,則有超過 30% 檢測出微塑膠。(延伸閱讀:塑害入侵保育棲地 嘉明湖水鹿慘喝「塑膠水」?!

可見遠在深山的野生動物,也已遭微塑膠入侵,如果人類繼續過度使用一次性塑膠,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也將越來越劇烈,必須盡早落實源頭減塑,守護自然環境的健康。

綠色和平塑膠專案主任唐安參與微塑膠採樣調查,於玉山塔塔加採集水源樣本。
綠色和平塑膠專案主任唐安參與微塑膠採樣調查,於玉山塔塔加採集水源樣本。 © Greenpeace

諸如此類的環境調查、採樣研究,是綠色和平眾多倡議工作背後,必須經過的環節。讓科學證據說話,揭露環境遭受破壞的現況,進而推動政府或企業改善政策。

以科學為盾,環境組織不可或缺的基本功

當今社會中,一次性塑膠被過度氾濫使用,雖然臺灣政府預計在 2030 年禁用四種一次性塑膠製品(塑膠袋、免洗餐具、外帶飲料杯、塑膠吸管),但民眾生活中不僅無感,對於解決日益嚴重的塑膠污染更是過於緩慢。為了瞭解臺灣的塑膠問題,綠色和平發起研究調查,針對臺灣野生動物進行排遺和棲地水源採樣,檢驗微塑膠殘留率,來證明大幅削減塑膠用量的必要性

綠色和平研究員 Jenny 表示:「我們生活中有這麼多塑膠,如果沒有很好的控管,受到風化裂解後,它的傳播性更高,更容易進入到自然環境。這是系統性的問題,希望透過這個研究結果,去提醒大家一次性塑膠的氾濫使用,會造成的後果和層面比想像中還要大。」

嘉明湖是臺灣水鹿的主要水源之一,綠色和平研究團隊前往採集水樣和水鹿的排遺,進行微塑膠檢驗。
嘉明湖是臺灣水鹿的主要水源之一,綠色和平研究團隊前往採集水樣和水鹿的排遺,進行微塑膠檢驗。 © Greenpeace

臺灣首次做「哺乳類野生動物受微塑膠污染的影響」研究

大約是 2021 年 3 月,綠色和平團隊就已開始構想研究。在初期,Jenny 搜尋過去的文獻、向學術界老師們訪談,但發現原來臺灣一直都沒有做過「微塑膠對臺灣野生哺乳類動物的影響」的相關研究,即使曾有論文記載「石虎、水獺糞便有微塑膠纖維」,但多是以動物食性為主的研究,沒有深入採樣和探討其原因。

綠色和平團隊經過討論後,決定把研究物種聚焦在六種動物:臺灣水鹿、石虎、水獺、臺灣黑熊、黃喉貂和櫻花鉤吻鮭,並找長年研究這些生物的老師們合作。這些動物不僅都是臺灣重要的保育類物種,牠們也分布在臺灣各地,擁有不同的棲地類型,使研究範圍更加完整。

不過,臺灣生物研究的分類很專精,每一種動物都要找一位專門的老師,Jenny 補充:「其實『採樣』和『檢驗』是分開的兩個領域,從學術的研究角度來看,生態和塑膠是兩門學問」,所以也需要找尋不同的研究單位合作。

此次研究計劃,綠色和平做主要的規劃和資源整合,合作夥伴更是多元,包含學術界、生態顧問、公家單位等。此外,在上山採樣時,還需要有登山嚮導協助,包括林務局也提供諮詢,分享山野生態知識。集結多方資源和專業,才得以展開這項微塑膠調查。

全球減塑行動急需您支持!

綠色和平致力在全球各地推動源頭減塑,向政府及企業倡議,要求制訂更積極的減塑目標與政策!

捐款支持

嚴謹的科學研究背後,其實困難重重

負責這項研究專案的 Jenny 坦言:「沒想到會這麼複雜。」雖然野生動物排遺的研究在臺灣生態界是很普遍的,但因為是針對「微塑膠殘留」的研究,若要得到嚴謹的研究結果,採樣過程必須確保不能受塑膠污染。因此,採樣時不得配戴塑膠手套、不能用手、不可使用塑膠袋盛裝,只能戴 NBR 橡膠手套,或用樹枝、金屬夾子取樣,再以鋁箔紙包好裝到夾鏈袋,寫下採樣座標和日期等資訊後,盡快放入保冷袋。

採樣人員戴NBR橡膠手套,採集臺灣水鹿的排遺,其中玉山塔塔加出現的排遺樣本中,超過30%含有微塑膠。
採樣人員戴NBR橡膠手套,採集臺灣水鹿的排遺,其中玉山塔塔加出現的排遺樣本中,超過30%含有微塑膠。 © Greenpeace

除此之外,由於研究的動物都是保育類物種,數量少的情況下較難尋得蹤跡,也不容易發現牠們的糞便,若遇到下雨,就更可能「無功而返」。若要達到標準的樣本數,必須採集至少 30 個,但合作的老師也說明「畢竟是保育類動物,難度高,所以只能盡量」,目前有達標的只有水鹿和水獺,其餘的還在努力當中。雖然部分物種的樣本數有可能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達標,綠色和平還是會如實地呈現現況,也依然十分具有學術與國際參考價值和倡議價值。

完成採樣後,則進入檢驗流程。透過尼羅紅染色法,以及傅立葉紅外光譜儀、拉曼光譜儀,用以分辨是否含有微塑膠並判讀微塑膠材質(例:PP、PE),進一步推估這些材質常用於哪種製品。比方說,在水鹿的排遺樣本中,發現最主要的微塑膠材質為 PP 和 PE,這兩種材質很常做為一次性塑膠用品、包裝的材料,再配合生態研究團隊長年的棲地觀測,進一步評估水鹿的生活環境已遭一次性塑膠入侵的風險相當高。

驚訝的發現:微塑膠普遍出現在自然環境

根據臺灣水鹿排遺和飲水採樣的研究結果,嘉明湖水樣的平均檢出率是 100%,如果以成體水鹿來推估,每日需水量約是體重公斤數乘 30cc,換算出一隻 150 公斤的成鹿每天可能透過湖水攝入 80 顆微塑膠。綠色和平專案主任唐安表示:「這結果令人擔憂,因為微塑膠容易吸附環境中的有毒物質,若累積在體內的濃度增加,可能對其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加重保育類動物的生存風險。」

綠色和平採集到的臺灣水鹿排遺樣本,於實驗室進行微塑膠檢測。
綠色和平採集到的臺灣水鹿排遺樣本,於實驗室進行微塑膠檢測。 © Greenpeace

為什麼微塑膠會流入人煙稀少的山野地區?這與人類的消費模式和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係。Jenny 分享:「原本以為野生動物離我們很遠,但真的沒有,人類的行為和野生動物是很密切相關的。」生活中經常使用的塑膠用品,一旦受到損壞、刮擦、磨損,微塑膠透過大氣和水流從人類密集活動的區域,很快地擴散到野生動物的棲地。再加上人類活動的足跡也逐步從都會區向山野移動,這更加速了微塑膠入侵野生動物的生活環境。人類的任何行為,其實非常容易影響野生動物的生存,但我們能決定如何改變

目前採樣與檢驗工作尚未結束,除了臺灣水鹿之外的 5 個物種仍需要時間完成檢驗,完整的研究報告預計將在 2022 年 2 月發布,屆時也會將相關成果與學界分享,進行更多環境與生物的研究發展。

檢驗單位以「尼羅紅染色法」以及傅立葉紅外光譜儀檢測水鹿排遺是否含有微塑膠,並在畫面中標記出微塑膠。
檢驗單位以「尼羅紅染色法」以及傅立葉紅外光譜儀檢測水鹿排遺是否含有微塑膠,並在畫面中標記出微塑膠。 © Greenpeace

人類必須停止依賴塑膠,減少野生動物的健康風險

為什麼微塑膠、塑膠垃圾普遍出現在山林等自然環境?Jenny 說明:「因為它量太多了。」這並非指責登山客,而是整個系統性的消費型態都需要改變,減少對一次性塑膠的依賴。「雖然說我們回收做得很好,但回收真的有辦法解決問題嗎?塑膠真的太廣泛,很容易失控,所以我們必須要從源頭減量,才能真正解決塑膠污染問題。」

綠色和平長期向政府與企業倡議,要求制定更積極的減塑政策、擴大限塑範圍,並且在 2025 年減少 50% 塑膠用量。然而,我們只剩下不到 5 年的時間,現在還沒有具體的做法,只有仰賴民眾自備容器。政府應該制定重複使用的制度,提供誘因鼓勵業者加速落實。此外,也應盡快完成盤點一次性塑膠使用量,才能檢視減塑成效。

最後,Jenny 想說:「環保議題不是道德感強或比較高尚,只是因為環境不會說話,才需要環團就是為環境發聲。環境和人息息相關,生活的一切都是大自然給的,也都會用完的一天,人和環境是互利共生,如果我們多做一些小改變就可以讓環境好,為什麼不去做?」

藉由此次的微塑膠研究調查,期待對大自然有共鳴的人,可以了解塑膠污染的嚴重性,一起推動關鍵的角色做出關鍵的行動,讓源頭減塑更快、更廣泛地發生。

特別感謝:

屏東科技大學動保所翁國精老師(支援水鹿研究)、臺灣特有生物研究中心(支援石虎研究)、師範大學李佩珍老師團隊(支援石虎研究)、東海大學林良恭老師、袁守立博士和研究團隊(支援水獺研究)、屏東科技大學黃美秀老師(支援臺灣黑熊研究)、野聲生態顧問公司(支援臺灣黑熊、黃喉貂研究)、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何瓊紋老師(支援櫻花鉤吻鮭研究及微塑膠檢驗)、卓溪鄉登山協會(支援臺灣黑熊研究)、嘉明湖熊出沒企業社(支援臺灣黑熊研究)

延伸閱讀:

相關標籤:

臺灣環境議題減塑科學研究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