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v2018

推動改變

專題報導
10 mins

2021年綠色和平臺灣專案回顧:如何推動減塑、守護海洋、減緩氣候危機

作者: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回顧 2021 年的最受關注的議題,想必與疫情有關,然而,環境和氣候的考驗仍然接踵而來,包括缺水、高溫、暴雨、塑膠氾濫、過度消耗海洋資源等,所幸仍有一群關心地球的公眾,與綠色和平一同努力從源頭解決問題,為您我達到環境的正向改變。

2021 年即將來到尾聲,在過去這一年,臺灣仍壟罩在疫情的影響,卻也在眾人默默努力下,逐漸邁向穩定的軌道。感謝這段期間,許多關心環境的公眾持續支持,綠色和平得以堅持推動環境專案,與您一同促成重要的環境里程碑。

源頭減塑:循環模式,重複使用才是正解

2020 年綠色和平針對九間臺灣關鍵零售企業的一連串倡議行動,獲得兩大龍頭便利超商統一超商、全家便利商店回應,自 2021 年 1 月起,相繼承諾引進循環容器系統,在臺北、桃園、臺南特定門市提供租借循環杯的服務,甚至販售循環便當,為源頭減塑邁出重要的一步。

疫情當前,不須犧牲環境

然而,2021 年 5 月,疫情升級導致許多業者與政策大走回頭路,一次性塑膠用量持續暴增。為了降低大眾的擔憂,綠色和平整理國際與臺灣公衛專家發出的聯合聲明,並邀請高雄醫學大學公衛系王姿乃教授解說,強調「一次性免洗餐具仍具有風險,並非防疫的真正解方」,同時致力推廣「無接觸購物」模式,鼓勵店家與消費者以安全又環保的方式,在防疫期間依然可以持續減塑生活,並於中南部募集近 30 間飲料店響應。

防疫和減塑可以兼顧,綠色和平團隊向店家推廣「無接觸購物」模式,介紹以安全的方式為自備環保杯的消費者提供飲品。
防疫和減塑可以兼顧,綠色和平團隊向店家推廣「無接觸購物」模式,介紹以安全的方式為自備環保杯的消費者提供飲品。 © Greenpeace

微塑膠已入侵野生環境,臺灣減塑政策不能落後!

其實,臺灣政府早在 2018 年計劃「2030 年禁用一次性塑膠」,但至今 3 年過去,仍沒有明確的實行路徑和輔導規劃,在疫情衝擊下更是大開倒車。

為了推動政府積極制定完整且務實的減塑辦法,綠色和平展開全臺首次的「臺灣陸域野生動物受微塑膠污染的採樣調查,強調塑膠氾濫問題已衝擊人煙罕至的山野地帶。研究團隊鎖定:臺灣水鹿、石虎、水獺、臺灣黑熊、黃喉貂和櫻花鉤吻鮭,涵蓋不同的棲地類型,採集動物排遺和飲水樣本,目前已完成水鹿樣本的檢測,發現 30% 排遺檢出微塑膠,而水源之一的嘉明湖檢出率更高達 100%

2021 年,綠色和平塑膠專案主任唐安參與微塑膠採樣調查,於玉山塔塔加採集臺灣水鹿的飲水水源樣本。
2021 年,綠色和平塑膠專案主任唐安參與微塑膠採樣調查,於玉山塔塔加採集臺灣水鹿的飲水水源樣本。 © Greenpeace

檢出的微塑膠中,發現最主要的材質為 PP 和 PE,很常做為一次性塑膠用品、包裝的材料。由此可見,政府必須盡早落實源頭減塑、制定更具野心的法規,守護自然環境與您我的健康。研究報告預定在 2022 年 2 月發布,綠色和平將持續向政府與企業表達訴求,推動 2025 年減少 50% 一次性塑膠用量

導正超市超商歪路,綠色和平帶頭實行循環容器系統

延續自 2019 年向臺灣主要零售通路企業的調查和訴求,超市超商在商品上架、供應方式上有決定權,在商品包裝減塑扮演重要角色,若能調整銷售形式,轉為裸賣、重複填裝,將可大幅減少不必要的一次性塑膠用量。

2021 年 6 月,綠色和平舉辦線上討論會,由循環容器業者「好盒器」分享實際執行經驗,短短兩週內湧入 300 人報名,與會者包括環保署與地方環保局,以及連鎖速食、咖啡、大型零售通路企業,一同認識新型商業模式,「循環經濟」有望於各地區和業界發展。7 月時則為臺灣主要零售通路舉辦專場「防疫 vs. 減塑:零售業如何做好準備」,邀請到英國超市 Waitrose 分享如何提供無塑銷售,希望促進發展重複使用、朝向源頭減廢。

2021 年 6 月,綠色和平舉辦線上討論會,分享循環容器的實行方式,向與會者包括環保署與地方環保局,以及連鎖速食、咖啡、大型零售通路企業代表,介紹重複使用的減塑方案。
2021 年 6 月,綠色和平舉辦線上討論會,分享循環容器的實行方式,向與會者包括環保署與地方環保局,以及連鎖速食、咖啡、大型零售通路企業代表,介紹重複使用的減塑方案。 © Greenpeace

遺憾的是,許多業者為了達到減塑目標,選擇使用「生物可分解塑膠」,並聲稱「可在一般自然環境中掩埋分解」。但事實上,這些材質無法在自然環境中分解,必須在高溫、高濕的工業堆肥環境才能逐漸分解,而現今臺灣的回收系統還沒辦法處理生物可分解塑膠,只會當作一般垃圾焚燒或掩埋。年初時,綠色和平從零售通物取得商品,並將生物可分解塑膠包裝進行泥土掩埋,經過六個月觀察依然完好如初,藉此向業者和消費大眾聲明:生物可分解塑膠是錯誤方案。此討論與實驗引起廣大媒體關注和報導,綠色和平將會針對生物可分解塑膠的使用,參加 12 月 28 日的公聽會表明立場,也積極跟進修法。

許多業者和政府單位過度擔心「循環容器」的成效以及民眾接受度,往往花上大量時間討論卻不採取實際行動。因此綠色和平希望擔任帶頭的角色,推行「絕塑好店」計畫,提高循環容器的能見度,也讓關鍵角色看見循環模式有效且可行

經過數個月的籌備和召募,2021 年 9 月,綠色和平召開記者會,以臺中市草悟道商圈為起點,邀請飲料店業者為消費者提供循環杯,並在該區多處設置歸還站,達到便利與宣傳目的。此計畫獲得臺中市政府響應,同意在區域內規劃歸還機臺的設置地點,並為每一家加入的飲料店提供限量 100 杯的 $20 優惠,由環保局支付。三個月內,已減少超過 1,600 個一次性飲料杯的使用

2021年9月10日,綠色和平於全家便利商店草悟道分店外舉辦記者會,宣布全家與臺中市府響應「絕塑好店」。此計畫邀請該區約20個飲料店家,為消費者提供循環杯的選擇。
2021年9月10日,綠色和平於全家便利商店草悟道分店外舉辦記者會,宣布全家與臺中市府響應「絕塑好店」。此計畫邀請該區約20個飲料店家,為消費者提供循環杯的選擇。 © Greenpeace

隨後,在各方人士共同努力下,臺南麥當勞、雲林市政府和臺北市政府也陸續加入,啟用循環容器示範計畫。此外,桃園市政府、臺北市政府陸續修訂地方法規,要求限定業者「一定要提供循環容器」,環保署也於 12 月 22 日傳來好消息,預告「一次用飲料杯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草案,將限定業者「必須免費提供循環杯」以及「量化減量目標」入法,對於臺灣整體循環容器的發展有正向的作用。

目前這些進展都在草案預告階段,綠色和平會持續跟進,推動從中央到地方修訂更積極的減量目標,以 2025 年減量 50%,才能達成2030年全面禁用的願景。

綠色和平自 2021 年 12 月 3 日起至 2022 年 1 月 2 日於臺北信義誠品啟動「低碳生活月」活動,設置「無塑示範店」讓民眾體驗重複填裝的銷售模式,如蔬果裸賣、自備容器盛裝乾貨等,進一步支持源頭減塑。
綠色和平自 2021 年 12 月 3 日起至 2022 年 1 月 2 日於臺北信義誠品啟動「低碳生活月」活動,設置「無塑示範店」讓民眾體驗重複填裝的銷售模式,如蔬果裸賣、自備容器盛裝乾貨等,進一步支持源頭減塑。 © Greenpeace

提出減塑的實際方案,與業者代表面對面溝通

零售通路業者可以怎麼開始實行循環模式?綠色和平於 2021 年 11 月舉辦「無塑填裝與蔬果裸賣工作坊」,邀集零售通路企業代表,包括生鮮、商品採購、店面營運、供應鏈管理、永續溝通等部門,共同探討超市超商在源頭減塑面臨哪些困難、可主力實行的重點項目,以及國際產業趨勢。

成大研究團隊針對臺灣超市商品進行研究,估算出「蔬菜、水果,瓶裝飲料、清潔劑等十項主力商品是塑膠包裝熱點,總計每年會產生 1,570 萬公⽄的塑膠包裝,約 18 億 3,500 萬件塑膠垃圾」,是可優先減塑的品項,也建議以「循環容器押金制」、「裸賣」和「自備容器重複填裝」為替代方案。隨後更提供業者試算工具,有助於規劃減塑,以及與消費者溝通。

2021年11月24日,綠色和平舉辦「無塑填裝與蔬果裸賣工作坊」,與零售通路業界代表面對面,了解與溝通減塑的困難和解方。
2021年11月24日,綠色和平舉辦「無塑填裝與蔬果裸賣工作坊」,與零售通路業界代表面對面,了解與溝通減塑的困難和解方。 © Greenpeace / Chong Kok Yew

綠色和平將彙整工作坊成果,徵詢專家建議,了解臺灣整體邁向重複填裝模式需要哪些法規支持、企業轉型無塑銷售需要哪些資源與建設,持續透過會議、電話與直接對話,監測企業減塑進展,推動企業制訂積極的減塑目標,與供應商、員工、消費者一同邁向無塑願景。

守護地球行動亟需您支持!

綠色和平50多年來從不接受政府或企業的資助,以保持公正獨立、不偏不倚的身分,揭露環境真相。

捐款支持

守護海洋:擴大設立保護區,拯救生物多樣性

海洋的健康對人類與氣候至關重要,綠色和平多年來推動聯合國制定《全球海洋公約》,要求於 2030 年前保護至少 30% 海洋。而全球海洋緊緊相連,臺灣也應投入環境責任,因此在 2021 年臺灣團隊開啟在地專案,推動海保署擴大設立海洋保護區。

與專家合作,調查臺灣海洋生物多樣性

在進行倡議與溝通之前,必須先了解臺灣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現狀,以科學為訴求依據。綠色和平與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前主任邵廣昭合作,得知近 15 年來,北部海域魚群種類從 142 種銳減至 37 種,數量也少了許多,而 30 年來的漁業產值竟跌了新臺幣 279 億元。(延伸閱讀:生態和經濟可以共存,推動臺灣設立30%海洋保護區

盤點目前的海洋保育區設立情形,雖已成立 46 個海洋保護區,但有高達 27 個海洋保護區仍維持開放或部分開放漁民作業,而且總面積小,也缺乏監測、管理及取締,對於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的成效非常有限。(延伸閱讀:從國際標準看臺灣,海洋保護區的下一步

何以見得?2021 年 9 月 19 日「世界清潔日」,綠色和平出動潛水志工,並邀請「基隆市沿海漁船協會」的漁民,共計 56 位志工,於八斗子「基隆市水產動植物保育區」進行水下淨海。該水域雖名為保育區,水底卻滿是垃圾,一個多小時共清出 422 公斤的海底廢棄物,包括大量廢棄漁具和約 2,000 支寶特瓶,顯示保育區疏於管理,形同虛設。

綠色和平於2021年9月19日發起「淨海行動」,召集56位志工清理八斗子「基隆市水產動植物保育區」的水下垃圾,一個多小時共清楚422公斤海底廢棄物。
綠色和平於2021年9月19日發起「淨海行動」,召集56位志工清理八斗子「基隆市水產動植物保育區」的水下垃圾,一個多小時共清楚422公斤海底廢棄物。 © Greenpeace

2021 年 10 月,綠色和平發布《滅絕危機:臺灣海洋生物保育現況與建議》研究報告,揭露過去數十年間,過度捕撈導致 20 種魚類的漁獲量銳減,比起 80 年代已減少超過 90%,有近一半至三分之二的常見物種變得稀少。報告中更指出現行保育政策的缺失,並提出實際的改善建議,促請政府盡快核定《海洋保育法》、送入立法院,整合各部會落實足夠的保護與管理措施。

凝聚公眾關注,生活中就能保護海洋

若要推動政府機關積極改善,公眾力量必不可少。透過訪談關心海洋的名人與專家學者,包括邵廣昭教授、紀錄片導演黃嘉俊、演員瑞瑪席丹、作家謎卡、臺灣第一位水下鯨豚攝影師金磊,以及眾多沿近海漁民,分享各自的親身經歷與見聞,呼籲大眾關注海洋議題,並製作成影片與文章,於社群平臺推播,共觸及近 400 萬用戶,讓更多人了解海洋現正面臨的危機,以及如何在生活當中付出力量。

2021年4月17日,綠色和平包場邀請支持者觀賞《男人與他的海》紀錄片,並在會後舉行座談,與導演黃嘉俊和兩位漁民交流保護海洋的看法。
2021年4月17日,綠色和平包場邀請支持者觀賞《男人與他的海》紀錄片,並在會後舉行座談,與導演黃嘉俊和兩位漁民交流保護海洋的看法。 © Greenpeace

根據 2019 年的統計,臺灣每人每年平均消費 25 公斤海鮮,若能更有意識地選擇,將能為海洋減輕壓力。綠色和平製作了《永續海鮮選購手冊》夏季版與冬季版,邀請愛吃海鮮的消費者在購買食材時,可優先選擇較友善海洋的漁獲,避免對生態造成傷害。手冊中也提供了不同漁法的相關知識,指出消費者可多加思考的面向,讓關心環境的民眾能以消費者的身份,向漁業工作者、店家、超市、水產企業表達永續海鮮的需求,進而促使業者配合市場意向,從源頭做出改變。(延伸閱讀:愛吃海鮮更要關心海洋,《永續海鮮選購手冊》教您聰明挑選水產

直指遠洋漁業現行政策不足,需整合部會杜絕血汗海鮮

放眼全球海洋,公海漁業實力全球第二的臺灣其實環境責任重大。在長年過度捕撈之下,海洋資源大不如前,為達到目標漁獲量,漁船在海上作業時間大幅拉長,此舉也容易導致漁工勞權遭到剝削,不僅工時過長,工作環境惡劣,甚至出現肢體或言語暴力等不當對待。

然而,海上發生的種種血汗真相,容易被掩蓋,導致悲劇持續上演。綠色和平多年來持續調查漁工的海上作業與生活狀況,2021 年 5 月,綠色和平東南亞辦公室發布《海上強迫勞動》調查報告,持續發現有五艘與臺灣相關漁船疑似涉及強迫勞動。臺灣監察院也公布三份有關遠洋漁業的強迫勞動調查報告,當中引用綠色和平調查結果,對外交部、勞動部及農委會漁業署提出糾正,指出「相關部會早就知道問題在哪,但除公文往返外,無相關積極作為」。(延伸閱讀:外籍漁工遭強迫勞動,臺灣國際聲譽受損!監察院問責行政院相關部會

早在2020年6月,包括綠色和平在內的「外籍漁工人權保障聯盟」曾召開記者會,倡議遠洋漁工權益被忽視,至今超過一年仍未見明顯改善。
早在2020年6月,包括綠色和平在內的「外籍漁工人權保障聯盟」曾召開記者會,倡議遠洋漁工權益被忽視,至今超過一年仍未見明顯改善。 © Greenpeace

早在 2020 年 9 月,美國勞動部公布的「童工及強迫勞動製品清單」,臺灣遠洋漁獲「榜上有名」,但問題尚未解決,2021 年 8 月,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發布的《國際漁業管理改善報告》,更指出臺灣涉及非法漁業(IUU)和混獲(bycatch)。這兩者指控不僅使臺灣名譽受損,還可能限制漁獲貿易,衝擊出口經濟。

包括綠色和平在內的「外籍漁工人權保障聯盟」積極要求臺灣漁業署與勞動部改善問題,也提出可優先進行的的修法與政策建議,以盡快從違法清單中除名。另一方面,涉及與非法漁船交易的豐群水產也必須負起責任,杜絕違法情事發生。

綠色和平聯合臺灣、美國、印尼團隊,向豐群水產施壓

臺灣水產公司「豐群」,是全球前三大鮪魚貿易商,每年與超過 600 艘漁船合作,年產值高達約新臺幣 450 億元,極具產業影響力。綠色和平數年來針對豐群水產積極倡議,要求修改企業政策,保障漁工與海洋生態,但是當要求該企業「避免與涉及非法漁業和強迫勞動的漁船往來」時,卻始終相當被動。

綠色和平美國辦公室行動者帶著超過 25,000 消費者的連署,於豐群水產併購的鮪魚罐頭品牌「Bumble Bee」辦公室外提出抗議,要求保護人權和海洋,確保銷售的海鮮商品不涉及血汗勞工與非法漁業。
綠色和平美國辦公室行動者帶著超過 25,000 消費者的連署,於豐群水產併購的鮪魚罐頭品牌「Bumble Bee」辦公室外提出抗議,要求保護人權和海洋,確保銷售的海鮮商品不涉及血汗勞工與非法漁業。 © Sandy Huffaker Jr. / Greenpeace

因此 2021 年 9 月,綠色和平三個辦公室包含美國、印尼和臺北辦公室,與其他印尼以及臺灣在地的公民團體,聯合向美國海關暨邊境保護局遞交請願書,要求當局介入調查,並限期豐群改善相關政策,否則應禁止豐群相關水產品進入美國市場。

在發出請願書和相關新聞稿之後,獲得多方媒體報導,臺灣漁業署和豐群水產更在當天正面回應

  • 漁業署表示「正在規劃推動『漁業與人權行動方案』,並強調企業要負起『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義務」
  • 豐群水產則說「針對疑似涉及強迫勞動的漁船,都不會再與其交易,也正在協助供應鏈改善」

然而,距離全面改善漁業政策與勞動制度,仍有很長的路要走。2021 年 9 月 30 日,連同綠色和平在內的「外籍漁工人權保障聯盟」在行政院大門口前陳情,將 70 位來自印尼、曾在臺灣漁船工作過的漁工所簽署的連署,以及超過 10,000 份來自美國消費者的陳情信,遞交行政院,要求行政院長蘇貞昌公開回應,盡速改革。隨後即獲行政院承諾:年底前將端出行動計畫,改革遠洋漁業

2021年9月30日,「外籍漁工人權保障聯盟」在行政院外,將70位印尼籍漁工的連署、10,000份美國消費者的陳情信,遞交給行政院,要求盡速改革遠洋漁業與管理疏失。
2021年9月30日,「外籍漁工人權保障聯盟」在行政院外,將70位印尼籍漁工的連署、10,000份美國消費者的陳情信,遞交給行政院,要求盡速改革遠洋漁業與管理疏失。 © Greenpeace

綠色和平將持續追蹤與檢視,為您我珍視的大海生態與人權正義,爭取完善且保障的未來。

減緩氣候危機:落實2050淨零目標,亟需能源轉型

隨著氣候變遷加劇,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已是全球政府必須面對的考驗,更有許多領導人陸續公布減碳目標,臺灣是否能跟上趨勢,達成 2050 溫室氣體淨零排放?這必須仰賴積極且明確的減碳路徑、政策,以及高碳排企業的實際轉型。

地方政府簽署「氣候緊急宣言」,更應將減碳納入自治條例

截至 2021 年 12 月 4 日,全球逾 2,000 個地方政府及機構宣布進入氣候緊急狀態,承諾將根據在地條件,落實減碳行動、減緩氣候衝擊。在綠色和平持續推動下,新北市、臺東縣、臺中市和臺南市首長先後簽署《氣候緊急宣言》,這表示超過 893 萬人的縣市首長認同「氣候變遷已對臺灣造成影響,必須採取積極氣候行動」,並個別承諾 2030 年減碳 30%、發展再生能源等目標,為減緩氣候危機邁出重要的一步。

綠色和平持續檢視各城市的減碳行動,並在 2021 年 10 月舉辦「臺灣城市淨零承諾」論壇暨記者會,邀集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臺北市長柯文哲、新北市長侯友宜、高雄市副市長羅達生、臺北市副市長彭振聲、綠色和平東亞分部執行總監施鵬翔等人,與臺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等專家,共同探討國際城市氣候策略、臺灣氣候決策與立法,以及城市轉型的減碳行動。席間,施鵬翔執行總監呼籲各地方首長參考國際趨勢「提升 2030 減碳目標,善用地方自治條例」,將能更有力地幫助臺灣達到淨零目標,守住氣候危機。

綠色和平於2021年10月13日舉辦「臺灣城市淨零承諾」論壇暨記者會,邀請中央及地方代表針對國際城市氣候策略的變化、臺灣的氣候決策與立法、城市轉型減碳行動等議題進行討論。
綠色和平於2021年10月13日舉辦「臺灣城市淨零承諾」論壇暨記者會,邀請中央及地方代表針對國際城市氣候策略的變化、臺灣的氣候決策與立法、城市轉型減碳行動等議題進行討論。 © Greenpeace

臺灣六都用電占全臺七成,六都也是臺灣碳排放的主要來源,然而截至 2021 年 10 月,臺灣僅有桃園、臺南、臺中藉由「低碳城市自治條例」擬定城市減碳策略。綠色和平將持續與各縣市首長溝通,盡快將低碳目標列入地方自治條例,其中臺北市議會可望於 2022 年展開修法工作,打造永續且具有發展性的綠色城市。

推動能源轉型利器:制定有效碳定價

當淨零排放已成為全球共識,為管制貿易商品碳排,許多貿易體著手在轄內徵收碳費或碳稅,以「碳污染者付費」的概念,促使轄內產業降低碳排以維持競爭優勢、落實能源轉型,並將收取的費用投注於發展綠能。

目前,全球已有超過 60 個國家地區實施碳費或碳稅等碳定價制度,臺灣的主要出口市場之一的歐盟宣布將在 2023 年試行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 ,並於 2026 年向高碳排產業正式起徵碳邊境稅。然而,臺灣至今尚未制定有效的碳定價系統,產業出口將依據產品碳排放被課稅,不利於維持外銷競爭力。因此綠色和平自 2021 年起,致力於集結各方力量,推動政府將「2050 淨零碳排」目標,以及能帶動減碳動能的「有效碳定價」納入《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法討論,為未來減碳義務落下穩定基石。

2021年4月20日,綠色和平於環保署外設置「碳定價條狀圖」,比較各地碳費定價,呈現臺灣收費過低,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人鄭楚忻遞交《溫管法》修法建議書。
2021年4月20日,綠色和平於環保署外設置「碳定價條狀圖」,比較各地碳費定價,呈現臺灣收費過低,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人鄭楚忻遞交《溫管法》修法建議書。 © Greenpeace

2021 年 8 月,綠色和平與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合作,藉由發布《淨零賽局來臨:國際碳邊境稅臺灣衝擊報告》,揭露國際碳邊境稅對臺灣產業造成的衝擊,提出碳定價原則建議,同時強調實施有效碳定價制度的好處,帶動產官學跨領域討論。如今《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正值草案預告期間,預計 2022 年第一季送入立法院,最快同年開始實施,綠色和平會持續關注,促請政府盡快落實。(延伸閱讀:不能再拖!臺灣達成淨零排放,下一步須制定「有效碳定價」

超過50間中小企業帶頭,承諾轉用綠電

從減少使用高碳排電力開始,綠色和平延續 2020 年發起的「RE10x10綠電倡議」,分享全球企業購買綠電趨勢、售電業者解說採購綠電策略,成功邀請到 16 間中小企業承諾「2025 年使用至少 10% 再生能源,2050 年前達到 100% 轉用綠電」。2021 年 6 月,綠色和平舉辦第二屆論壇,疫情期間仍吸引 600 多名企業代表報名參加線上論壇

綠色和平於2021年6月舉辦第二屆「RE10x10綠電倡議」論壇,邀集多名企業代表與專家,共同探討轉用綠電的趨勢與永續經營模式。
綠色和平於2021年6月舉辦第二屆「RE10x10綠電倡議」論壇,邀集多名企業代表與專家,共同探討轉用綠電的趨勢與永續經營模式。 © Greenpeace

論壇邀請到台灣氣候聯盟秘書長彭啟明、歐萊德董事長葛望平、菁華工業總經理黃衍祥、台灣經濟研究院副所長陳彥豪擔任主講人,從務實面解說,鼓勵業者進一步為減碳行動。在綠色和平團隊持續拜訪與協助下,截至 2021 年 12 月,總計已有超過 50 間企業簽署加入「RE10x10」計畫,含括消費通路、電子半導體、能源、生技等領域,多角度促進臺灣發展再生能源市場。

為反核而行動,公眾齊聲「17 Say No」

當淘汰燃煤、積極減碳成為全球共同目標,部分人士倡議選擇核能為替代方案。然而,核能對環境、人體與安全性,都具有極高風險,在歐盟永續投資分類標準中,僅比傳統能源對環境「較少影響」(Do less harm),因而核能未被納入永續投資之列。

綠色和平自 50 年前創立至今,在全球始終秉持反核立場。對於臺灣是否續建核四,綠色和平依然選擇反對,並在 2021 年 12 月 18 日公投前,與全國廢核行動平台成員合作、向大眾與青年溝通核能議題、舉辦記者會,共召集近 300 人投入反核相關活動。12 月 4、 5 日連續兩天,近 30 人從核四廠址貢寮徒步走向凱達格蘭大道,以長 27 公尺、寬 15 公尺的大型地面畫作,向各界表達來自貢寮民眾的聲音:公投第 17 案,請投不同意。

2021年12月5日,綠色和平動員約250人投入反核行動,近30人從核四廠址貢寮徒步走至凱達格蘭大道,200多人在終點繪製反核畫作,一同推動大眾:公投第 17 案,請投不同意。
2021年12月5日,綠色和平動員約250人投入反核行動,近30人從核四廠址貢寮徒步走至凱達格蘭大道,200多人在終點繪製反核畫作,一同推動大眾:公投第 17 案,請投不同意。 © Greenpeace / Chong Kok Yew

公投結果顯示,426 萬民眾以 52% 不同意票,展現反對核四續建民意。然而,此次公投的投票率並未達門檻,代表能源議題對於多數民眾較遙遠,綠色和平將不放棄持續溝通、推動不同產業發展再生能源、加強能源政策倡議,包括引進節電技術和制訂有效碳定價。

帶動民眾關心全球氣候,與謝哲青舉辦講座談COP26

於 2021 年 10 月 31 日至 11 月 12 日舉辦的第 26 屆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6),全球政治領袖齊聚一堂商議氣候對策,是通過《巴黎氣候協定》五年後的首次檢討會議。綠色和平同樣派員參加,於場內外積極倡議、表達訴求。這場關乎全球人民的會議,臺灣公眾也應該關注,為此,綠色和平在 11 月 16 日舉辦《眼見為憑:氣候變遷的痕跡》講座,邀請知名作家謝哲青分享環遊世界期間,觀察到各地區如何受氣候變遷衝擊,帶動與會者一同省思。

講座以線上直播與現場的方式進行,共近千人參與,互動熱烈,更有不少觀眾直呼收穫良多,期待提高大眾關注氣候議題,一起以行動支持減碳,推動臺灣跟上國際趨勢,盡快落實淨零排放目標。

綠色和平邀請謝哲青作為《眼見為憑:氣候變遷的痕跡》講座的講者,分享他過往環遊世界過程中,觀察到的氣候變遷衝擊。
綠色和平邀請謝哲青作為《眼見為憑:氣候變遷的痕跡》講座的講者,分享他過往環遊世界過程中,觀察到的氣候變遷衝擊。 © Greenpeace / Henry Wang

生活中落實環保,氣候教育不能少

除了持續向政府和企業倡議,與大眾的溝通也是綠色和平推動改變的重要環節,當公眾的環境意識提升,就會是守護地球的關鍵力量。因此,即便疫情限制了許多與公眾互動的機會,綠色和平規劃一系列的線上講座,包括介紹環境專案、分享綠色生活的「綠頭殼」,以及針對氣候教育、邀請業界專家或學者講述的「Green Future On Air」,還有以聲音吸收訊息的有聲書「聽說。環境」Podcast節目,讓民眾能夠在防疫的同時,持續關心環境議題。

除此之外,自 2020 年開始籌備的「Green Future Academy氣候變遷及環境學習平臺」網站已於2021 年 5 月啟用,為青年學子提供學習資源,持續更新環境相關的教學素材,也透過進入校園舉辦講座、電影賞析,讓同學們熟悉環保議題,爭取自己想要的未來。在持續交流和分享的過程中,也協助北一女成功推動臺北市中正區引進循環杯系統,在外送平臺購買飲料時可選擇使用循環杯,從生活中做到環保!

以行動守護環境,志工也能帶來改變

除了專案團隊在各個議題的倡議和研究,志工也是保護環境的重要力量。2021 年 2 月 28 日,綠色和平出動共 24 名攀爬志工與地面志工,於南投人止關以垂降的方式清除山谷中難以觸及的垃圾,7 個小時收集共 210 公斤廢棄物,經由分類統計後運往山下處理。藉由實地見證與行動,志工們更體會到源頭減廢的重要性,成為未來向大眾與親友倡導減塑的動力。

此外,自 2020 年展開的「珊瑚白化監測計畫」,共召集超過 120 位潛水員參與,也在 2021 年春天暫告段落,共集結近 100 觀測珊瑚礁健康狀態的照片,有助於了解珊瑚與海洋環境的現況,隨後更製作成影片向大眾推廣,提高公眾對海洋和氣候的關注。此外,有 4 家響應珊瑚監測行動的潛水業者也表示:願意持續為綠色和平推廣,也會將這行動納入潛水課程,藉此向潛水學員強調保護環境的重要。

用吃落實環境正義,出一張嘴巴就可以辦到

綠色和平於信義誠品外設置「蔬食低碳冰箱」體驗站,民眾可經由互動小遊戲了解飲食對碳排放的影響,以及替換肉食的選擇。
綠色和平於信義誠品外設置「蔬食低碳冰箱」體驗站,民眾可經由互動小遊戲了解飲食對碳排放的影響,以及替換肉食的選擇。 © Yi Ting Tseng / Greenpeace

許多民眾都會問「我想減緩氣候變遷,在生活可以怎麼做呢?」除了支持綠色和平的專案工作之外,少肉多蔬的飲食也能有效降低碳排放!綠色和平全球的目標為「2050年以前,減少50%的肉與乳製品,並大幅增加植物性食物的生產及消費」。為了推廣植物性飲食,綠色和平蔬食團隊在 2021 年以「出一張嘴,用吃改變世界」為號召,推廣以植物性食材取代肉類,減緩氣候變遷;邀集知名網紅、藝人體驗蔬食料理,相關影音貼文觸及超過 7 百萬人;為響應 11 月 25 日的「世界無肉日」,與無肉市集、草獸派對等蔬食團體合作,於校園、商圈舉辦超過十場大大小小的蔬食市集,更在社群平臺舉行「全體素立」蔬食挑戰,逾 6,100 民眾響應,共為地球減少超過 13,000 公斤碳排!

除了民眾的參與,也邀請了對改善環境很有影響力的企業和大專院校,成功地連結 6 個企業品牌 、10 所大專院校,將綠色飲食的環境正義推得更遠,可望更多企業和大專青年加入這波低碳飲食新浪潮。


一人的力量也許渺小,但凝聚眾人將可撼動世界。感謝廣大支持者在 2021 年依然作為綠色和平的後盾,一起達成許多重要的里程碑!在守護氣候與環境的路上考驗重重,邀請您繼續與綠色和平同行,讓您我與未來世代得以擁有平安、宜居的地球家園。

延伸閱讀: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