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v2018

推動改變

專題報導 減塑
4 mins

微塑膠自然棲地現形記:5個重點,看臺灣首份保育類動物微塑膠污染研究

作者: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蔬果、食品的塑膠容器包裝丟棄後從來不曾消失,危害久遠。野生海洋動物受害不是新聞,往上游追溯,與人口密集城鎮有更多交集的陸域動物,境況又是如何?透過臺灣野生動物排遺、棲地水質的微塑膠調查,污染逐步現形。

綠色和平與 14 個學術研究與調查採樣團隊通力合作,深入高山、湖濱與溪流,歷時超過一年,完成臺灣首份針對陸域野生保育類動物的系統性微塑膠檢測,並於 2022 年 8 月 23 日發布重磅調查報告《難逃塑命:臺灣保育類野生動物及棲地微塑膠污染調查》!完整揭開六大保育類動物受微塑膠威脅的實況。(延伸閱讀:臺灣陸域野生動物體內和棲地有微塑膠?綠色和平發起第一個採樣研究調查

綠色和平針對6種臺灣保育類野生動物,進行微塑膠污染調查,包括臺灣黑熊、臺灣水鹿、金門歐亞水獺、黃喉貂、石虎和櫻花鉤吻鮭。
綠色和平針對6種臺灣保育類野生動物,進行微塑膠污染調查,包括臺灣黑熊、臺灣水鹿、金門歐亞水獺、黃喉貂、石虎和櫻花鉤吻鮭。 © 林務局提供

以下整理報告五大重點,帶您一探臺灣黑熊、臺灣水鹿、金門歐亞水獺、黃喉貂、石虎與櫻花鉤吻鮭受「塑害」威脅的生存處境,與研究關鍵發現。

1 「塑害」嚴重!樣本普遍驗出微塑膠

研究朝向淡水環境與陸域進行,期待更完整拼湊塑膠污染情形。綠色和平最新報告證實,臺灣陸域保育類動物棲地已受到塑膠污染,使野生動物面臨攝入微塑膠的風險。

研究採集臺灣北、中、南、東與金門五種保育類動物的排遺和棲地飲用水,以及櫻花鉤吻鮭的棲息河川水樣本及主要食物來源(水棲昆蟲幼蟲)樣本,經過數個步驟抽取出微塑膠,再以尼羅紅染色法(Nile Red Staining)搭配拉曼(Raman spectroscopy)和傅立葉紅外線光譜(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 FTIR)及立體顯微鏡分析微塑膠含量、尺寸、型態與聚合物類別

透過尼羅紅染色法,搭配拉曼和傅立葉紅外線光譜,再用立體顯微鏡分析,發現水獺排遺中的微塑膠碎片。
透過尼羅紅染色法,搭配拉曼和傅立葉紅外線光譜,再用立體顯微鏡分析,發現水獺排遺中的微塑膠碎片。 © Greenpeace

結果發現樣本中普遍驗出微塑膠,包括歐亞水獺排遺樣本與棲地水源樣本,微塑膠檢出率都近 80%,而嘉明湖水樣的平均檢出率更高達 100%。此外,部分物種樣本的平均微塑膠濃度,甚至高過以往其他研究分析的家畜排遺微塑膠濃度 [1]。

2 動物排遺見真章,黃喉貂檢出濃度最高

動物「排遺」就是糞便,經驗豐富的研究者能藉由動物遺留在野外的排遺,掌握飲食、遺傳多樣性或疾病等寶貴資訊。山林動物習性隱蔽、警覺性高,相較捕捉繫放,排遺研究對動物干擾亦較小。在高山、湖濱各種地形,採集足夠的樣本數量、新鮮的排遺可不容易!必須瞭解動物習性、棲地型態,也仰賴採樣人員的識別能力和體力。

在玉山出沒的黃喉貂,排遺樣本檢測結果發現微塑膠濃度最高。
在玉山出沒的黃喉貂,排遺樣本檢測結果發現微塑膠濃度最高。 ©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除櫻花鉤吻鮭外,採集的五種保育類動物排遺中,黃喉貂排遺檢出的微塑膠濃度最高(18.65 微塑膠數量/克),其次依序為金門歐亞水獺排遺(2.72 微塑膠數量/克)、石虎排遺、臺灣黑熊排遺,檢出濃度最低的是臺灣水鹿排遺(0.09 微塑膠數量/克)。動物排遺樣本共收集到 604 個微塑膠,整體微塑膠型態 44.6% 為碎片,40% 為顆粒,微塑膠尺寸介於 10 μm 至 1333.3 μm。

黃喉貂排遺樣本中發現6mm x 16mm的大片微塑膠。
黃喉貂排遺樣本中發現6mm x 16mm的大片微塑膠。 ©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Dr. Alexander Kunz(孔燕翔博士)研究團隊

3 微塑膠濃度比一比,金門水域高過世界平均

檢驗五個區域的棲地水樣本,包括嘉明湖步道水域、大分水域、鹿林山水域、金門水域與武陵水域。水獺生活的金門水域檢出微塑膠濃度最高(32.11 微塑膠數量/升),濃度範圍超過世界湖泊平均 [2]!其次依序為武陵水域、嘉明湖水域、鹿林山水域,檢出微塑膠濃度最低的是大分水域(5.78 微塑膠數量/升)。所有棲地水樣本共收集到 1,323 個微塑膠,微塑膠型態 47% 為顆粒, 42% 為碎片,微塑膠尺寸介於 10μm 至 12,227.2μm。

2021年10月19日,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唐安在水獺生態專家指導下,以橡膠手套採集歐亞水獺排遺樣本,並以GPS記錄位置。
2021年10月19日,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唐安在水獺生態專家指導下,以橡膠手套採集歐亞水獺排遺樣本,並以GPS記錄位置。 © Greenpeace

七家灣溪流域是櫻花鉤吻鮭的主要棲息地,採集的樣本以牠們的主要食物來源水棲昆蟲為主,經過檢測,水棲昆蟲體內微塑膠含量平均為每隻 2.77 個微塑膠,普遍含有微塑膠,這表示櫻花鉤吻鮭從棲地與食物鏈累積攝入微塑膠的風險皆存在。

2021年10月24日,綠色和平與專家在七家灣溪流,採集櫻花鉤吻鮭的主食水棲昆蟲。
2021年10月24日,綠色和平與專家在七家灣溪流,採集櫻花鉤吻鮭的主食水棲昆蟲。 © Greenpeace

4 微塑膠型態多為碎片、顆粒

與臺灣過往研究採集的環境樣本相較,此次在動物排遺、棲地水樣本中發現的微塑膠型態多為碎片和顆粒,而不僅是纖維,由此可見入侵臺灣自然棲地的微塑膠來源和種類多元,碎片和顆粒有更高機會來自一次性塑膠。

經由相關係數資料,針對 5 處棲地水樣本微塑膠濃度和該地每年造訪人數進行分析,結果判斷:塑膠污染程度與附近人為活動頻率具有高度的正相關

綠色和平發起臺灣保育類野生動物微塑膠污染調查,採集的臺灣黑熊排遺中,發現微塑膠碎片,圖中樣本約為155.75μm x 119.35μm。
綠色和平發起臺灣保育類野生動物微塑膠污染調查,採集的臺灣黑熊排遺中,發現微塑膠碎片,圖中樣本約為155.75μm x 119.35μm。 ©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Dr. Alexander Kunz(孔燕翔博士)研究團隊

5 辨認微塑膠成分,PP、PE 為大宗

辨別聚合物類型,有助於判斷自然環境中的微塑膠源於何物,從而制定管理政策。綜合棲地水樣、排遺樣本,與水棲昆蟲樣本中發現的微塑膠,其中的微塑膠聚合物主要為聚乙烯(Polyethylene, PE)及聚丙烯(Polypropylene, PP),多用於製造拋棄式免洗餐具、塑膠袋、杯子等容器及食品包裝

自然環境中出現的塑膠垃圾,大多數為一次性塑膠容器或包裝,也成為入侵野生動物的微塑膠來源之一。
自然環境中出現的塑膠垃圾,大多數為一次性塑膠容器或包裝,也成為入侵野生動物的微塑膠來源之一。 © Greenpeace

保育類動物生存壓力增,亟需源頭減塑

臺灣黑熊、臺灣水鹿、黃喉貂、石虎、金門歐亞水獺及櫻花鉤吻鮭等保育類物種,因為棲地破壞、違法獵捕與環境污染,名列《臺灣保育類紅皮書名錄》。塑膠氾濫逐漸入侵自然環境,加重野生動物的生存壓力。

塑膠污染可能帶來哪些生存風險?長年研究臺灣保育類物種的團隊表示,當棲地出現越來越多塑膠垃圾,阻塞金門歐亞水獺行經的水域路線,將導致水獺必須改道,增加「路殺」的可能性。另外,玉山國家公園也指出,自然環境出現越來越多的廚餘及棄置的食物塑膠包裝,使黃喉貂、臺灣黑熊等物種改變覓食行為

研究結果顯示:臺灣陸域野生自然環境皆已受到塑膠污染,也證實指標性保育類野生物種從自然環境中攝入微塑膠的風險。然而,臺灣仍需更多在地研究投入,尤其是進一步瞭解陸域生態系中,微塑膠的移動路徑與都市垃圾之間的關聯,以及伴隨微塑膠的如重金屬或其他有毒化學物質,是否對健康帶來風險。

臺灣水鹿生活在偏遠山區,卻躲不過微塑膠的污染,亟需廣泛地源頭減量,保護野生動物免於「塑害」。
臺灣水鹿生活在偏遠山區,卻躲不過微塑膠的污染,亟需廣泛地源頭減量,保護野生動物免於「塑害」。 © Spaceport9 / shutterstock.com

整體看來,光靠無痕山林、垃圾分類遠遠不足以保護野生保育類動物免於「塑害」,消費品產業仍每天製造大量塑膠、無數的零售通路持續依賴塑膠包裝。因此,您我除了在生活中力行減塑,更可以凝聚力量,推動政府、零售企業「源頭減量」,逐步淘汰拋棄式包裝,制定由上到下的減塑政策。例如:

政府應制定源頭減塑政策:

  • 制定自然生態保育區淘汰一次性塑膠包裝時間表
  • 定期監測生態系統受塑膠污染情形
  • 全面擬定一次性塑膠包裝減量時間表,配合國際間《全球塑膠公約》的談判趨勢將塑膠包裝減量正式入法

零售企業應改善產品銷售模式:

  • 以減少一次性塑膠包裝作為目標,朝向「可重複使用包裝」模式轉型
  • 在 2025 年前將一次性塑膠使用量減半,且 25% 轉為可重複使用的包裝
  • 承諾停售、停用一次性餐具與用品的時間表
以循環杯取代一次性塑膠飲料杯,不僅為消費者提供方便服務,也可有效減少不必要的塑膠垃圾。
以循環杯取代一次性塑膠飲料杯,不僅為消費者提供方便服務,也可有效減少不必要的塑膠垃圾。 © Greenpeace

在您的支持下,臺灣逐步邁向一次性飲料杯淘汰,2022 年 8 月 6 日,臺北市率先宣布 12 月起全市禁用一次性塑膠杯,綠色和平呼籲更多地方政府採取行動,給市民無塑消費的選擇!然而,臺北市的禁令不包含紙杯,綠色和平團隊提醒:改用拋棄式紙杯僅是將問題轉移,依舊造成環境壓力,真正需要的是透過禁用、收費機制,逐年減少拋棄式飲料杯用量,企業、政府亦需要持續投入資源,擴大重複使用如循環杯等商業模式

公眾聲音能促進政策進步,改變企業作為!邀請您長遠穩定支持綠色和平的減塑工作,促進無塑未來盡快實現。


更新於 2022 年 9 月 1 日:
在報告發布之後,陸續迎來公家機關的回覆與響應。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立即以更嚴格的標準要求遊憩服務據點:不販售瓶裝水、不使用一次性餐具,並加強宣導垃圾減量不落地。此外,環保署更在 8 月 27 日表示,9 月起將與全聯、家樂福兩大通路試辦「蔬果裸賣及包裝減量作業原則」計畫,今年底檢討成果,明年起全面在這兩大通路推動;至於傳統市場等通路,則列下一波改善對象。

綠色和平樂見環保署在現行的減塑政策(2030 年達成禁用購物袋、免洗餐具、吸管及飲料杯 4 種塑膠材質的目標)之外,開始研擬超市蔬果裸賣及包裝減量作業。減少一次性包裝是擺脫和解決塑膠污染的關鍵,我們需要中央政府制定法規要求企業──尤其是臺灣領頭的超市──減少一次性塑膠包裝、增加無包裝(如蔬果裸賣)或可重複使用包裝的商品來達成塑膠減量。

期待環保署、農委會、經濟部等可以在蔬果裸賣及包裝減量試辦以及立法的過程中,有更多跨部會的合作,以加速推進政策。也呼籲目前減塑落後的全聯福利中心,趁此機會一鼓作氣,除了積極配合政府蔬果裸賣試辦,也加快投入循環包裝,以 2025 塑膠減半為目標制定全面的減塑政策。

更新於 2022 年 11 月 1 日: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在 2022 年 10 月 30 日公開表示,為了減輕生態環境受塑膠污染衝擊,2023 年元旦起,塔塔加遊憩區將全面撤除垃圾桶,僅保留遊客中心門口的 2 個鐵製防熊垃圾桶,且限定只收一般垃圾。

此外,將逐步落實環保署減塑措施及「國家公園減塑精進推動指引」,包括針對相關會議、訓練、環教解說活動、宣傳品材質等,將逐步淘汰一次性塑膠製品;而且園區各據點的販賣部將不提供購物用的塑膠袋、塑膠吸管、瓶裝水等塑料產品,也不販售一次性餐具及過度包裝的商品。


附註:

[1] Pérez-Guevara, F., Kutralam-Muniasamy, G., & Shruti, V. C. (2021). Critical review on microplastics in fecal matter: Research progress, analytical methods and future outlook.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778, 146395.
[2] Dusaucy, J., Gateuille, D., Perrette, Y., & Naffrechoux, E. (2021). Microplastic pollution of worldwide lake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84, 117075.

延伸閱讀: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