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本出發第二天:為海鮮拍照

專題報導 - 2011-05-09
日本海參、生蠔、刺身、鮑魚、甚至海苔,都是香港人熟識的食品。我到達日本辦公室後,第一項工作就是為之前不同地點蒐集的海鮮樣本拍照「留念」,作為整個研究的紀錄。

由於採樣已經在數日前展開,所以樣本的魚腥味已經非常「清晰」。幸好我甚好魚,所以對腥味有天生的「抗體」,否則這份差事也不難應付。除去魚腥味,整個拍攝寫真的過程最痛苦的其實是那非常謹慎的工作程。因為手中的海產都是可能受輻射污染的樣本,就算眼前是一堆讓人垂涎三尺的生蠔,我仍要時刻誡備。

大家也許可能會好奇一問,我們為何不蒐集三文魚、金目調、章紅魚等大家在壽司店可見,而且耳熟能詳的名字。原來因為海嘯過後,東日本沿岸的漁民都表示漁群不再如常出現,所以我們都沒有辦法蒐集得到大家熟識的魚類樣本,唯有轉而向貝殼類海產及海苔埋手。所以,相信大家目前在香港市面上所見的壽司及刺身,應該並非在海嘯後從東日本沿海入口的。

雖然我們所選取的樣本並非壽司店出現的樣本,但和我合作為海產「拍遺照」的日本同事 Wakao,在過程中卻不斷告訴我這種海苔好吃,那種海苔也不錯。原來我不大感興趣,而且有一層黏膜頗為嘔心的海苔,卻是對Wakao而言是情有獨鐘的美食。因此,我在午餐時也選了紫菜蜆肉意粉,既有海苔,又有貝類,希望沒有輻射罷。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古偉牧,往日本辦公室幫忙為海產樣本做紀錄。

由於海產有可能已受輻射污染,所以紀錄工作也要非常慬慎。

這些在東日本海域採集的海產樣本,充滿魚腥味。

海嘯過後,東日本沿岸的魚群不再如常出現,綠色和平的工作人員採集的樣本較多為貝殼類海產及海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