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毒泥危害公眾健康

專題報導 - 2003-10-30
要求政府停止挖泥 綠色和平有毒物質項目主任梅家永指出﹕「環評報告明確揭示了海泥的毒性及可對海洋生態造成嚴重破壞,政府明知後果重大,仍然動工挖泥,動機令人費解。」綠色和平促請政府馬上停止挖泥,以免有毒物質擴散到海洋。

鯨魚

綠色和平昨日中午在中環填海三期挖泥船附近舉行海上記者會,邀請新聞界一起見證政府挖泥污染海洋。環境顧問公司為政府評估中環填海時不僅確定有三分二海泥有毒,綠色和平分析數據後發現在總數54個海泥樣本中,化驗出超過半數樣本含銅量極高,而含極多鉛、鉻及水銀的樣本也有不少。有毒金屬進入人體會引致各種疾病,大量有毒金屬釋出海洋,對海產和人類造成的污染更加不堪設想。

為了進一步監察海洋污染情況,綠色和平上周末開始,先後以書面、電話及面見方式聯絡挖泥公司及負責部門拓展署,要求收集海泥樣本,拓展署最初答應本周三或周四批准綠色和平取樣本,昨早卻突然拒絕請求。綠色和平於記者會結束後派員專誠拜訪挖泥船,但工人以上司不准為理由拒絕所請,綠色和平對拓展署出爾反爾表示遺憾,懷疑當局有意隱瞞真相,促請政府為保障公眾健康及拯救海洋生態,提供極高含量有毒金屬影響海洋生態和人類健康的資料。

綠色和平一直反對填海,因為挖泥會攪動沉積海?已久的毒泥,污染海洋。政府環評報告指出中環填海需挖走58萬立方米海泥,並評定其中三分二,體積相等於200個標準泳池的海泥為C級,即高污染毒泥,須小心挖掘及運送。綠色和平發現經政府化驗的54個海泥樣本中,超過半數含銅量極高(即屬C級),超過3成半含鉛量極高,接近兩成含鉻量極高,超過1成樣本含汞(俗稱水銀)量極高。

梅家永在海上記者會上表示,銅可引起呼吸道疾病,過度攝取會影響中樞神經及損害肝腎;鉛會損害神經系統和腎臟,鉻為致癌物質,汞可破壞血液、腎臟及腦部。這些有毒金屬釋出海洋可污染海產及魚類,透過食物鏈進入人體。他補充說﹕「當有毒金屬結合海底細菌或有機化合物相互作用,可能又會造成其他污染,過程更複雜。」

政府就中環填海三期進行環境評估,委託顧問公司於1995至1996年期間抽取海泥樣本化驗,並於2001年7月發表經環保署同意的環評報告。經詳細分析,綠色和平發現顧問公司在中環填海範圍內抽取所有海泥樣本,均化驗出有含鎘、鉻、銅、鎳、鉛、鋅及汞。平均而言,鉛的含量最多,每公斤海泥中有261.7毫克,其次為銅(161.6毫克)。

顧問公司根據環保署訂立的準則,把海泥樣本按重金屬含量分為三個等級,包括高污染的C級、中污染的B級和低污染的A級。綠色和平發現所有樣本中,有31個樣本含銅量高,屬C級,佔樣本總數的57.4%。有20個樣本含鉛量高,佔總數37%。有10個樣本含鉻量高,佔18.5%。有7個樣本含汞量高,佔12.9%。

在含汞量極高的樣本中,最高的一個樣本為每公斤海泥含14.1毫克汞,比C級下限標準1.0毫克超高14倍。在含銅量極高的樣本中,最高為501毫克,超出C級下限標準65毫克逾7倍半。綠色和平發現最驚人的一個樣本含鉛超限131倍,達9850毫克(下限為75毫克)。

綠色和平不滿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孫明揚,罔顧環評報告提出的有力數據、漠視公眾健康和環保、堅稱填海前期工程對環境的破壞可以挽回,主張恢復挖泥。綠色和平曾接觸挖泥公司,對方表示現正奉命每天廿四小時分三更不停挖泥,綠色和平認為面對公眾關注填海污染,政府應馬上停工,而不是加快挖泥,似要造成既定事實。

梅家永引用震驚世界的海洋污染事件------「日本水俁病事件」為例,促請政府提高警惕,為保護海洋生態和市民健康著想,馬上停止挖泥,避免類似的人間慘劇有機會重演。50年代初,日本九州南部熊本縣水俁(音乳)鎮上的4萬人口中,有1萬人出現口齒不清、手腳發抖、神經失常等症狀,難以醫治,其中一些人病逝時身體彎曲,狀甚恐怖。其後附近地區陸續有人出現相同症狀。1956年8月熊本大學醫學院發表研究報告證實,這些症狀由居民長期進食水俁灣中含汞的海產引致。研究發現汞進入海洋的途徑為工業廢水及農藥,汞會積存於海產體內,又會與海上的細菌產生作用變成毒性更強的汞,經皮膚或鰓進入魚類等海產體內,再透過食物鏈進入人體,迅速溶解在脂肪、又會聚集在腦部,引起細胞分裂死亡。此外,水俁病有遺傳性,一些輕微受害者的後代生下來就有行動和語言上的障礙。

中環填海三期環評報告講明挖掘及運輸C級高污染毒泥時務必極度小心,而且必須有效地讓它與環境隔離,為此政府已設立防漏挖泥爪及隔泥網。不過綠色和平昨早安排記者一起觀察挖泥過程,目擊政府所謂密封式挖泥爪不時滲漏海泥和海水,這些海泥又輕易濺出網外。梅家永批評政府的防污染設施是「斬腳趾避沙蟲」,不能治本!綠色和平指出一動工挖泥已構成污染,因為攪動海水會助長釋放有毒污染物到海洋水,而水流又會擴散污染,治本之道是停止挖泥。

工作項目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