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多國食水首被證含有微塑膠,政府立法淘汰刻不容緩

專題報導 - 2017-09-07
塑膠污染問題極為嚴峻,有非牟利媒體與明尼蘇達州大學,測試全球包括美洲、歐亞等12個國家逾一百個食水樣本,發現83%樣本含有微塑膠 (Microplastic),情況堪憂。是次研究對象雖然不包括香港,但綠色和平去年發佈《海鮮中的塑膠》文獻研究,發現港人常食用的烏頭、蠔、青口,藍鰭吞拿魚等170種魚及海洋生物都含有微塑膠,對人體健康構成潛在風險。為何微塑膠無處不在,市民又該如何自處?

作者:綠色和平項目主任朱江

Copyright : Fred Dott, Hamburg, http://www.freddott.de

微塑膠泛指體積少於 5 毫米的塑膠微粒,而微塑膠一般有三種來源,第一種是微膠珠 (Microbead),例如有磨砂功能的洗面膏中的微膠珠,就是微塑膠。

第二種是微纖維,主要用於戶外服裝及含有聚酯纖維 (Polyester) 的衣服,每當我們將衣服放進洗衣機,洗滌的過程中,合成纖維會脫落並釋出細小纖維。每洗一件衣服,數以萬計的微塑膠纖維便隨著污水進入下水道,流入大海。 

第三種的微塑膠來自我們日常生活的即棄塑膠產品;例如麵包袋、膠飲管、膠樽水、膠羹、膠叉、膠杯等。由大膠分裂成小膠、再變為微塑膠。

Copyright : Fred Dott, Hamburg, http://www.freddott.de

由於微塑膠體積太小,未能被污水處理廠過濾,直接流入大海。綠色和平去年委託香港浸會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電話調查市民使用磨砂或含有微膠珠成份產品的習慣,推算現時香港每日有約48億粒微塑膠流入大海,相等於每年有111架雙層巴士重量的微塑膠。

微塑膠對海洋生物及人類的健康構成潛在風險,由於微塑膠會積聚海洋中的有機污染物,例如農藥、塑化劑及溴化阻燃劑等人工化學物質,變成一粒粒高度濃縮的有毒微塑膠、經海洋生物進入食物鏈,最終人類「自食其膠」。

微塑膠百害而無一利,綠色和平去年成功要求多間企業逐步停售含有微塑膠的個人護理產品,然而港府仍無動於衷。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地的政府相繼立法禁售微塑膠產品,鄰近的台灣和韓國政府亦定下清晰的立法時間表,逐步禁售含有微塑膠的個人護理產品。海洋無分國界,香港政府必須嚴陣以待,立法杜絕微塑膠。

市民除了可以實踐減塑生活,選擇及使用不含微塑膠的產品外,更重要的是身體力行向政府表達立法的訴求,一起以行動帶來改變,為環境及下一代帶來希望。

工作項目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