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綠色和平項目經理張韻琪

特首曾蔭權表示中央向香港「送大禮」,是互利雙贏,兼顧中港兩地短期與長期的利益,試圖駁斥一些說特區政府只懂向中央「伸手」拿好處的批評。說實在,特首倒不要介懷香港是否做慣了「伸手牌」。從香港在中國「十二.五規劃」中能源項目的參與,令人擔心特區政府有否傾向向中央要這要哪之餘,更會否因而失卻了香港在中國以至國際版圖的獨特位置,淪為只懂靠祖父輩庇蔭的纨绔子弟,或磨平了香港自身應有的潛力與生命力。

©Alex Hofford/Greenpeace

香港在討論「十二.五規劃」(下稱十二.五)時,聽到的總只是「十二.五」將為香港帶來什麼「機遇」,而非香港在「十二.五」期間應肩負上什麼「責任」。偏偏「責任」二字在特區政府深恐香港被邊緣化時極其重要,因為往往「責任」能顯示出香港的獨特地位。遺憾的是,正由於特區政府對香港角色責任意識的缺位,或根本沒有釐清香港在「十二.五」的責任何在,致令市民甚或中國其他的省市認為香港只會「伸手」拿好處,或從未認真討論到底「十二.五」對香港的影響是什麼。

將節能減排視為責任

相反,中央每份「規劃」文件,對各省市自治區的「責任」要求極高,各大規劃指標直接與地方官員的官階升降連成一起。當中,「十一.五」與「十二.五」內與「節能減排」相關的指標特別顯著,以逐步改變「粗獷式」的經濟增長模式,緩減因胡亂開發、濫用資源帶來的社會矛盾與問題;而這些「節能減排」的指標則被認為是「環保考核」取代了「GDP考核」。

「十二.五」規劃列明,非化石能源佔一次性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11.4%,國內生產總值單位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16%和17%,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8%至10%,森林蓄積量增加6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21.66%。其中,非化石能源比例佔一次性能源消費比重、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和森林蓄積量,是第一次寫入五年規劃。這些目標將為全國帶來一系列大規劃的節能減排的政策與措施。

香港有理由躲在「一國兩制」背後嗎?

雖然香港是全球「碳足印」第二高的城市,以及中國最先富起來的地方,但作為特區,「十二.五」的指標並沒有把香港算在內,亦即是說香港是不用負起任何指標性的節能減排責任的。但細心想想,即使中央沒有要求,特區政府是否也應順應節能減排的世界趨勢,定位成為全球最節能的城市呢?這一行動既為自救,也為自強。

所謂自救,皆因香港必須找尋新的發展方向,逐步扭轉香港過去數十年以來經濟結構過度依賴土地收入、地產項目開發以及投機買賣的格局。發展節能減排產業,不僅能提供不同教育與專業程度需要的新職位(如能源審計、節能技術研發、節能產品銷售推廣、系統維護監督等等),同時能將社會力量放在多元知識與解決實質問題上,釋放創意與拼勁,打破「地產霸權」的死胡同。

特別在全球金融風暴以及福島核意外後,傳統的「GDP至上」、「先污染、後治理」這些會犧牲生態環境、社會多元化與公平公義等發展模式已近夕陽。大型經濟體系如歐盟、美國、中國以至南韓與日本,她們不約而同地轉向「綠色新政」的發展方向,即透過明確的節能減排政策與財稅措施,全力發展節能與可再生能源的市場與相關就業,帶動中小型企業的積極與投入,配合並引領民眾過節約低碳生活,提升市民的生活與環境質素。

特首於兩年前的施政報告內提到「六大優勢產業」,當中包括「環保產業」,可惜力度非常不足。2009年,財政預算案推動大廈節能的措施只有港幣9億元,佔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0.06%;而用於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投入更只有港幣8百萬元,佔生產總值的0.0005%。反觀鄰近地區如南韓政府,投資在節約能源及改善建築物的環境效能就佔該國本地生產總值的0.5%;而中央政府投資在開發可再生能源的資金超過1700億港元。

發展節能減排正是投資未來,不僅能馬上令基層受惠,減少燒煤帶來的環境與健康影響;中長期而言,更能提升社會整體競爭力與多元發展空間,令社會重拾朝氣,始能自強。更實際一點,特區政府如能像中國其他省市一樣有清晰的節能減排目標,瞄準用電大戶對症下藥,香港還有需要增加或使用既危險又昂貴的核電嗎?

曾聽一位國內環保工程專家義正詞嚴地說:「節能減排是繼計劃生育後,第二項基本國策」,這種說法實不為過。但與計劃生育不一樣的是,假如香港選擇逃避節能減排的責任的話,香港將會錯過自救自強的大好機會,五年一覺夢醒後,香港只能面目無光地繼續當「伸手牌」。

本文亦於2011年9月10日信報刊登

你有何意見?請在此發表:

Could not load latest updates from site: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