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1號天然氣管道爆炸 甲烷洩漏恐加劇氣候危機?
2022 年 9 月 26 日,將俄羅斯天然氣輸送至德國的北溪(Nord Stream) 1 號和 2 號,位於丹麥與瑞典外海的管道發生爆炸及洩漏。這場巨大的環境災難被國際媒體廣泛報導,不僅因它與歐洲能源危機以至地緣緊張局勢息息相關,更對氣候及環境造成嚴重危害。
截至 9 月 30 日,已知北溪 1 號和北溪 2 號共有 4 處天然氣管道發生洩漏情況。由於外洩氣體太多,有關當局在受影響水域建立安全區作為預防措施,包括半徑 9 公里範圍內禁止船隻航行,飛機也不能進入半徑 1 公里距離。

文章目錄
氣候炸彈!直迫丹麥全年 4,000 萬噸碳排放
北溪 1 號及 2 號管道中的天然氣高達 99% 成份為甲烷(methane),雖然甲烷殘留大氣的時間較二氧化碳短,吸收熱量的能力卻是二氧化碳的 25 倍;科學研究指出,以 20 年期間估算,甲烷的全球暖化潛能(Global Warming Potential)足足是二氧化碳的 84 倍。
綠色和平專家參考丹麥能源署數據,並以 20 年(GWP20)角度評估今次事故對氣候的影響,估計在最壞情況下,北溪 1 號和 2 號管道所洩漏的天然氣,將產生 4,380 萬噸二氧化碳排放,直迫丹麥一年的碳排量(4,500萬噸)。

目前有關事故的起因與後續影響仍難以準確評估,甲烷洩漏的災難場面或許亦不及漏油污染般矚目,長遠而言卻猶如對地球投下「氣候炸彈」。
甲烷外洩是常態?每兩日一次「北溪災難」
令人憂心的是,這場「北溪災難」只是世界各地天然氣外洩的案例之一。
事實上,即使油氣井、工廠、天然氣管道等設施得到妥善保養,鑽井、抽取及運輸過程中仍無法完全避免甲烷洩漏──根據國際能源署(IEA)報告[1],約 5% 天然氣在使用前已經洩漏,而全球天然氣產業的總碳排放量相當於每年 230 次北溪災難,幾乎每兩日就發生一次外洩事故。

延伸閱讀:地球發高燒!北海戒除化石燃料三部曲
綠色和平北歐分部執行總監 Mads Flarup Christensen 強調:「這場事故證明了為何我們不應該將未來押注化石燃料之上。可再生能源不僅對氣候友善,而且更加安全。」
綠色和平歐盟氣候與能源項目主任 Silvia Pastorelli 則強烈呼籲:「管道遭人為破壞或發生意外的風險,使各種化石燃料基建設施猶如計時炸彈;即使這些設施完好無缺,石油和天然氣的運輸及儲存過程也會不斷洩漏甲烷。
大量溫室氣體正加劇氣候危機,釀成嚴重熱浪、強颱風等極端天氣;從他國進口天然氣無法擺脫目前困境,歐洲必須全力支持發展可再生能源,並落實真正節能措施,才能真正保障民眾福祉。」

可再生能源 x 儲能系統 分散供電風險
從風險管理角度出發,今次北溪管道爆炸事故以至今年夏天席捲歐洲的極端熱浪,均暴露了依賴傳統化石燃料作主要能源供應的重大風險;而加快發展可再生能源以至善用近年不斷躍進的儲能技術,除了有助減碳應對氣候危機,亦可降低能源供應不穩的風險。
延伸閱讀:【再生能源迷思系列】靠太陽能就失去穩定電力、工作?
第 27 屆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7)舉行在即,綠色和平團隊將親赴埃及現場,向與會領袖爭取更符合控制升溫 1.5°C 目標的減排承諾、加強適應氣候變化措施、建立氣候損失補償機制。邀請你一起推動更多國家、企業加入減碳行列,及早落實具體行動計劃,減緩氣候危機!
延伸閱讀:
COP27 是什麼?精讀 2022 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焦點
核能、天然氣歸類「綠色」投資?5 點拆解歐盟能源爭議
[1] Global Methane Tracker 2022 ;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