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Homepage主頁 v2018

如何支持

新聞稿 生活
3min

未切合聯合國九大原則 生態旅遊片區恐變地產主導

十個團體及專家今遞民間建議書 促政府諮詢民意 嚴守優先保育原則

作者: 綠色和平

2025年7月2日   香港  政府邀請發展商就南大嶼、尖鼻咀及白泥等生態旅遊項目的發展模式提交意向書,今日(7月2日)截止。十個環保及關注團體指出,政府以「片區發展」模式推動生態旅遊,不僅未充分諮詢民意,更與聯合國提出的九大生態旅遊原則存在顯著落差,擔心此模式未能有效保護本地生態及文化資源,或成為地產主導項目。團體今早已前往政府總部,向發展局遞交《香港生態旅遊民間建議書》,倡議政府訂立符合國際標準、以保育為本及社區共議的三大政策方向,並剔除與生態旅遊保育原則不相符的規劃。

政府於2024年公佈《流浮山/尖鼻咀/白泥(尖白流)一帶的發展建議》,儘管當中生態旅遊節點的描述籠統,僅提及旅遊及康樂用途,但並未涉及私人住宅發展等項目。相比之下,是次意向書所附方案,不但將尖鼻咀生態旅遊整體面積擴大一倍至 95 公頃,更引入由發展商主導的「片區發展」模式,詳細列出建議土地用途與發展參數,涵蓋可建私人住宅等。由此可見,目前構思與原有的生態旅遊方案大相逕庭。

當中最具爭議的部份,包括擬於生態敏感地興建私人住宅與度假住宿等開發項目。例如,在長沙和貝澳的海岸保護區和綠化地帶,發展近30萬呎樓面面積的度假住宿或營地;尖白項目更建議將整體樓面面積的六成,用於私人住宅。然而,據本地生態研究,該等地區生物多樣性及生態價值極高:尖白流、后海灣濕地與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生態緊密相連,為多種生物提供有連繫及具韌性的棲息地及覓食空間,擁有國際認可的「重要野鳥及生物多樣性地區」,並錄得香港最大片受威脅貝克喜鹽草海草床、中國鱟群落及天然蠔礁,而且政府亦擬議設立海岸保護公園,證明當區的生態重要性;水口、長沙和貝澳均錄得 30 至 46 種蜻蜓;貝澳和水口分別記錄超過 240 種和 205 種雀鳥,佔全港鳥種三分之一以上;長沙對出水域亦是江豚及中華白海豚的重要棲息地。若落實相關發展,無可避免會涉及土地平整及基建工程,加上人口流入,恐永久損害南大嶼和尖白的生態。

嶺南大學科學教研組許天欣助理教授認為:「如缺乏合適的保育優先政策,硬推生態旅遊注定失敗。以基建帶動及賺快錢作目標,隨之而來的破壞將難以逆轉,令生態及旅遊皆不可持續。」

現時公布的規劃未遵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制訂的九大生態旅遊原則。例如第一項(將干擾減至最低)及第九項(基建與自然環境融合)。但現時政府方案並未設下清晰指標或措施。意向書中亦未有交代如何落實生態監測與遊客管理機制,如進行定期基線調查、承載力限制或影響評估,與第六項有關長期監察原則有所出入。

當局曾就南大嶼及尖白流等原有方案舉行過公眾參與,至今卻未曾公佈任何諮詢結果,亦無交代是否將之納入規劃考慮。更令人關注的是,儘管今次尖白生態旅遊發展方案在規模、性質及主導權上均有明顯轉變,政府卻未有重新諮詢。當地村民更表示未有再就「以片區發展模式推動生態旅遊」被諮詢,反映政府忽視在地社群參與。

聯合國生態旅遊原則的關鍵是確保當地社區有份參與策劃與落實,包括第三項(商業運作必須與政府及社區合作)、第七項(應為本地居民與企業帶來經濟利益)與第八項(不應超出居民可接受的社會與環境承載力)。同時,第四項原則指出旅遊收益應回饋自然與文化保育及管理,但政府至今未清楚交代相關收益會否及如何以具體機制回饋在地社區與保育工作。

是次環團提交《生態旅遊民間建議書》,原意正在於提醒政府,生態旅遊作為既重要又嶄新的政策,亦涉及敏感生態重地,理應廣納民意及進行充分諮詢,尤其需尊重在地社群生活模式與環境承載力。然而,當前政府安排似乎側重發展主導,沒有確保市民及在地社群能夠參與其中,讓人憂慮整個生態旅遊政策發展方向無法有效保護本地生態及文化資源,未切合以生態與社區為本的國際原則。

團體促請政府把握契機,提出貼合香港實況的生態旅遊原則,從源頭訂立清晰的公共政策目標與政策框架;同時應立即剔除與保育原則不符的規劃,例如私樓發展,並主動展開具廣泛參與性與認受力的公眾諮詢,真正落實可持續、生態友善、為社區充權的生態旅遊藍圖,樹立具前瞻性的生態旅遊典範。

聯署團體及專家(排列不分先後):

大自然保護協會

香港觀鳥會

綠色和平

教區全人發展委員會

綠領行動

香港鄉郊基金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

嶺南大學科學教研組許天欣助理教授

香港大學理學會生態學及生物多樣性學會

Parks and Trails

傳媒聯絡

綠色和平城市發展項目主任 夏淳權

電郵:[email protected]

綠色和平資深媒體與推廣主任 陳妍妍

電郵:[email protected]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